青山证青史 百转得新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悟县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帮记者找王团长家乡的信息。本报记者 李柯 摄 扫码观看视频《百转得新讯》 扫描二维码看系列报道

■“寻找王团长”融媒体系列报道⑦

    虽然王殿禄团长和27名烈士所在部队是湖北省军区孝感军分区的前身,但该军分区没有烈士的相关记录;蔡庆献老人跟王团长曾是战友,但他没有亲历张大包山战斗,寻找王团长之路又变得“山重水复”。

    这时,一个来自福建厦门的电话,让记者的寻访再次“柳暗花明”。

    在厦门市教科院工作的熊老师,小时候在熊畈小学读书,对烈士墓十分熟悉。他从《中国教育报》上看到报道后打来电话提供了一条线索:家中一位长辈几十年来一直研究大悟的红色历史,收集了不少相关资料。

    熊老师所说的长辈叫刘继智,此前在熊畈村所在的黄站镇中学教书,今年刚退休。记者来到刘继智家中,在泛黄的纸张中一番搜寻后,刘继智找到了一段描述张大包山战斗的文字:1948年10月5日,国民党礼山县(解放前的大悟县)县长曾伯龙带数百人前往当时已属解放军控制区的吕王城(今吕王镇)、宣化店、丰王店等地企图抢粮、抓壮丁,解放军和民兵奋起反击将敌军围困在位于吕王城西的张大包山头。当天下午3时,解放军发起总攻,敌军一部分被歼灭,一部分溃散逃跑。是役,解放军共毙伤敌军128人、俘虏43人,己方伤亡38人。

    资料足够详尽,很多片段也与记者之前找到的信息吻合,但这段记载来自何处?刘继智回忆,可能来自一本编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悟县志》。

    循着这条线索,记者联系了大悟县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副馆长王彬介绍,20世纪80年代,当地对红色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整理,相关资料都曾向当年亲历的老领导、老战士多方求证,经权威党史研究部门审核后定稿。

    从封面已经斑驳的《大悟县志》里,记者很快查到了关于张大包山战斗的记载,内容与刘继智的笔记基本一致。

    在记者前往大悟县档案馆查找资料的同时,该县教育局的朱光道老师再次打来电话:“吕王镇上的吕王中学,有一位名叫张光庆的保安师傅,说对当年那场战斗很了解。”

    张师傅是怎么知道我们寻访的?追问下,答案让我们颇为感动。听说《中国教育报》记者在寻找熊畈小学烈士墓的信息,附近几所学校自发行动起来,动员师生和周边村民帮忙打听。

    张光庆的家在张大包山附近村子,从小就听父亲和见证那场战斗的长辈谈起过当年战斗的情形。当天下午,记者和刘继智与张光庆会合在张大包山脚下。

    张大包山不高,有200多米。大家一边登山一边交流,记者也对这场已经过去73年的战斗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刘继智说,当年,张大包山附近有一条路,是解放军南下的必经之处。因此,控制了张大包山就能扼守住这条交通要道。“听村里当年亲眼见过(张大包山战斗)的老人讲,战斗打得非常激烈,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我小时候上山玩儿,还看到过当年留下的弹坑,捡到过子弹壳。”张光庆说。

    行至半山腰,遇到一片稍微平整的土地,张光庆指着旁边一块水田说,据村里老人讲,王团长带着队伍,在冲锋路上被子弹打中胸口,倒在了这里……

    从张大包山返回县城当晚,记者又接到了刘继智的电话:“我又记起了一个细节,20多年前在县烈士陵园里的展板上,好像看到过王团长详细的个人介绍。”

    第二天一早,记者来到大悟县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陵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张丽红认真查找了电脑记录后遗憾地告诉我们,尽管能从资料里找到“王殿禄”这个名字,但没有生平记录,“陵园翻修过几次,有不少纸质材料不好找了,早些年信息化程度不高,可能没留下电子文档”。

    就在记者失望之余准备离开时,张丽红边挥手边向我们跑来。原来,她一直没有放弃查找,在一个早年保存资料用的优盘里发现了关于王团长生平的记录。

    记者激动地端详着这段文字,上面记录着:

    王殿禄烈士,系河南商城上石桥回龙大队王湾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参加革命以来,意志坚定,作战机智勇敢,是刘邓大军一纵队十九旅五十六团团长。1948年10月,在攻打大悟县“张大包山”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猛打猛冲,同敌军激战整天,终于拿下了国民党军队死守的要地,为我部队前进打开胜利的通道而英勇献身,牺牲时年近30岁。

    河南商城,是王团长的家乡吗?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