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伟业强基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时间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在新闻媒体上刊出,生活在安徽贫困山区的小女孩苏明娟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苏明娟只是中国普及义务教育之初渴望读书的千千万万孩子之一。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艰苦卓越的不懈努力,在人类社会迈向新世纪的历史时刻,2001年1月1日,江泽民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而此时,教育面临一个战略选择问题——先发展什么,发展的关键点在哪儿?

    “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后不久,抓教育发展千头万绪,但最主要的着力点用于抓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整个中国人口素质、劳动力素质低下,因此提出了扫盲的问题。”据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回忆,中央明确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战略重点,来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作出决策,把“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正式将“两基”作为新的奋斗目标。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两基”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世纪90年代,“普九”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国家各项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各地掀起了捐资办学的热潮,这为基本完成“两基”目标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扫除文盲工作也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扫盲与普及义务教育一同被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88年,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扫盲对象、标准、规划目标、政策措施作了具体规定。

    在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后,中国政府及时提出了“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目标,并针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水平偏低的现状,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目标: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到2007年,西部地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

    一场声势浩大的“两基”攻坚战,在中国西部摆开战场。

    此间,国家在西部“两基”攻坚中先后启动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免一补”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2004年,中央决定在4年间投入100亿元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使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同年,中央财政扩大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助范围,2005年又扩大至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覆盖的中小学生人数增至3000万人。

    在人类社会迈进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历史时刻,201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宣告:中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用25年时间,实现了全民教育的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有教无类的千年夙愿和义务教育的百年梦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夯实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当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吹响,站在新的起点,一些迫切需要回答的新问题浮出水面:“普九”之后,义务教育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教育如何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精准扶贫成为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加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目标之一,影响着脱贫攻坚的成效和全面小康的成色。“十三五”期间,全国各地各校开展的控辍保学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约60万人降至831人,其中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了动态清零。

    “控辍保学是‘普九’的进一步深化,极大提高了‘普九’的质量和水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万作芳认为,与前一阶段相比,控辍保学工作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更加精准化,实现精准资助、重点资助、应助尽助、应扶尽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形成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了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应助尽助救助机制;三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控辍保学动态监测。

    当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上好学”成为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强音。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早在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2007年,这一思想被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已有26个省份、2809个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数占比96.8%,其中中西部县数占比95.3%,如期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均达到95%”的目标。

    如今,优质均衡已成为新时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诉求。当“校外培训热”“择校热”成为老百姓口中的热词,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着群众的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

    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致力于破解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近年来,一系列教育热点难点实现新的突破。

    多部门协同监管、校内校外双向发力,推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工作,出台“减负三十条”等规定,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动真格,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政府四方责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得到有效缓解。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基本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全国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98.6%。

    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向着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目标,中国教育必将积极回应时代需求、人民期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磅礴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走,支教去     下一篇:不断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