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如何落到实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关注蒲公英评论网查看更多观察员文章

    4月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并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的需要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此后,多地出台地方版“睡眠令”,但在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推迟到校时间,反而影响了上班族家长送孩子;学校布置的作业少了,家长安排的反而多了……“睡眠令”如何落到实处?请看中教传媒智库特约观察员的观察和建议——

    家长要担起“圆梦人”的责任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学生是因为课外辅导过多、完成作业耗时过长;还有些学生是因为“手机依赖症”,睡眠时间被大幅压缩。当前多数学校限制学生带手机入校,但放学回家后,部分学生做的第一件事还是拿起手机,教师即使想管也无能为力。

    学生睡眠管理的责任不能完全压在学校和教师身上,仅要求学校和教师减少作业量,家长不配合监督管理,学生依然会睡不够、睡不好。(智库特约观察员 余民强)

    睡眠管理要保时间,更要提质量

    在落实“睡眠令”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破除各自为营的思想。落实“睡眠令”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是组织者,教师是指导者,家长是协同者,社会各方是推动者。落实“睡眠令”不能各自为营,要协同行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在关键环节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实效。

    打好组合拳。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发起的“是什么导致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课内学业重,其次是电子产品等娱乐诱惑,还有课外补习增负、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学业负担过重”并非影响学生睡眠的唯一因素,但当前学校采取的措施多停留在“调整作息时间”“减轻作业负担”上,尚未形成较完善的睡眠管理与指导制度。落实“睡眠令”,还要在手机管理、提供午休设施、睡眠监测督导上下功夫。

    关注睡眠质量。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间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关系,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包括睡眠环境、睡前心理状态、睡眠习惯等。在保障睡眠时间的同时,学校和家长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关注学生睡前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智库特约观察员 孙祁岗)

    睡眠管理要有系统思维

    学校不断努力贯彻“睡眠令”,家长、学生却不买账,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线性思维。加强学生睡眠管理,需要树立系统思维。

    在育人方式上,要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相结合。在单一化、功利化评价体系下,家校双方过分焦虑,必然会对学生不断加码。提高育人效能,既要加大对教育评价标准特别是教师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标准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也要引导家长担起监管职责。

    在具体实施上,要与“五项管理”的其他四项相结合。“五项管理”的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两个或多个交织在一起,有的还涉及“五项管理”以外的问题。学校在落实“睡眠令”时,除了要规范作息制度、配备午休设施,还要控制作业总量、限制手机使用、健康读物资源、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在凝聚合力上,要与综合治理、教育督导相结合。放学后的校外时间是学生管理的监管空当,加强睡眠管理,还要注意这些空当时间。学校要密切关注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厅、书店、文具店等经营场所,并协调相关部门,形成深入宣传、重点清理、集中整治、长效监管机制。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进一步规范其办学行为。此外,还要用好教育督导和监管平台,守牢睡眠监管评价关。

    (智库特约观察员 张小军)

    (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张杰编辑制作)

 智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