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脉传承中涵养中国自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古城福州,16日迎来高光时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此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说。

    保护文脉、传承文脉,一直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巍巍中华,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正在“活起来”,怀抱着岁月秘密的瑰宝开始“火起来”。从历史走向未来,从民族走向世界。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涵养起更深厚的中国自信。

守护“根”与“魂”,对文脉要有“珍爱之心”

    光影摇曳,歌舞纷呈。15日晚,沉浸式演出《寻梦·坊巷》在三坊七巷揭开神秘面纱,向全球来宾展示福州的动人魅力,以及背后的文化印记。

    【三坊七巷“风云录”】

    三坊七巷,这处占地约40公顷的古建筑群,起于晋、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青石板小巷里,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数百位风云人物,赢得“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美誉。

    这里,承载着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与“魂”,氤氲着闽都独特的文化气息。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时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坊七巷考察时,再次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万寿岩“历险记”】

    面对历史、面对文脉,若无敬仰之心、广阔胸襟,就会在拆留之间“一失足成千古恨”。

    被誉为“南方周口店”的三明万寿岩史前遗址,是“从炸药包下抢救的瑰宝”。上世纪90年代,作为采矿点的万寿岩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一方是投巨资买断开采权的企业,一方是坚称“山里有宝”的村民。

    在“一炮炸掉”还是“原地保护”的抉择中,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的批示一锤定音,留住了这一远古人类的遗迹。后续考古研究发现,万寿岩遗址把福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18.5万年前,因此被称为“闽人之源”。

    【鼓浪屿珍藏的情谊】

    中华文明经历5000多年历史变迁,有形无形的文脉传承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厦门鼓浪屿,这座东南沿海的“弹丸小岛”,同样珍藏着一段难忘情谊。

    如今被视为鼓浪屿“地标”的八卦楼,曾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指示有关部门拨出3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2017年,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注入源头活水,让文脉之“泉”汩汩长流

    每当夜幕降临,泉州府文庙附近的金鱼巷口,“古城南音阁”的公益演出准时开场。一众围观者中,既有忠实“票友”,又有手捧奶茶的年轻人和好奇的游客。

    【泉州的奇妙火花】

    千年南音古韵袅袅,红砖古厝燕尾脊耸立。走进“润物无声”展陈空间,映入眼帘的是鲤鱼滴水兽、石狮等古城文创产品。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在这条200多米的小巷中,擦出奇妙火花。

    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的一街一巷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4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条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密度之大,国内罕有。

    跨越千年,文脉之“泉”如何汩汩长流、活水不断?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千千万万文物保护者、文化传承人代代相传的呵护与坚守,生动诠释着这句话。

    【“老古董”变成“潮文化”】

    在福州,随着古城日渐复兴,越来越多“后生仔”把曾经的“老古董”变成“潮文化”。代代传唱的方言童谣,成为“秒抢”热门课;林则徐、严复等福州先贤“化身”卡通人,吸引游客争相“打卡”。

    【南平“朱子归来”】

    在朱熹故里闽北南平,140多处朱子文化遗存得到立法保护,曾经“沉睡”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徐徐苏醒。与朱子同行,成为人们打开武夷山的另一种方式。

    “学生们诵读朱子格言等经典后,变得更有礼貌,会更主动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南平一中语文教师范成忠说,过去不少人认为文脉“看不见、摸不着”,其实,文脉是活的,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用创新“浇灌”,以文脉涵养中国自信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今年3月,在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

    【“85后”店主的创意】

    文脉体现在物质层面,是有形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体现在精神层面,则犹如无形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在人潮涌动的福州三坊七巷,一家名为“城思”的文创小店“吸睛无数”。来自湖南的“85后”店主陈龙,从事文创十余年。他说,通过创意设计,把抽象的文化形之于人们衣食住行的日用之物,是零距离对话历史、理解文化“根”与“魂”的绝佳方式。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材,打造出“现象级”产品。

    水下中国风舞蹈《洛神水赋》“绝美出圈”、三星堆考古发掘全程直播、数字技术让敦煌石窟艺术“穿越时空”……一件件文物、一场场文化盛宴,吸引着海内外亿万网民追捧热议。

    【当南音古乐遇上西方管弦】

    2017年12月,奥地利维也纳,来自泉州的“80后”青年蔡雅艺,用一曲《出汉关》,将南音这一千年古乐展现在世人面前。原汁原味的南音演唱和西方管弦乐相得益彰,把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蔡雅艺看来,《出汉关》中的汉代昭君出塞带着文化交流的使命感,与2000年后在维也纳唱响的旋律仿佛不同时空的精神共鸣。以南音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属于家乡,更属于世界”。

    【英国青年“福州行旅记”】

    英国青年凯恩在福州生活多年,早已融入这里。闲暇时,他骑着单车在城市中走走停停,赏古厝、品茉莉花茶、体验脱胎漆器制作。社交平台上,他发布的“老外看福州”系列视频成为“爆款”。

    “越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越能感受到魅力无限。”凯恩说,能够向西方介绍真实的中国,他很开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涵养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为创造美好生活注入更深沉持久的动力。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新华社福州7月16日电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