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与微信
我国古代就有名片,那时叫“名帖”或“名刺”,是一个人去谒见另一个人表明身份的说明。古代官员之间的往来就要用名刺,一个官员去拜见另一个官员,先向门房提交名刺,名刺上写有姓名、官衔、籍贯等,门房拿了名刺呈上主人,主人看了,如果官职比自己高,就要出门迎接;如果官职比他低,他就让门房引见。民间交往少有用名片的。
解放以后,工作人员来往就不用名片了,而是用介绍信,介绍人员的姓名、办什么事务。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交往多起来了,又开始用起名片来。用名片最多的是日本人。我在接待日本访问团时,发现他们一见面,就拿出一叠名片,给接待者每人一张。为此,我1980年访问日本,也就做起名片来。后来到欧美国家,发现他们也用名片。有名片确实方便,不仅能记住对方的名字,还便于以后的交往。
不仅在国际交往中用名片,国内也流行起来。我发现,外国朋友的名片比较简单,一般就印有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而中国人的名片,有的人写得很复杂,把他所担任的专职兼职都写上。正面写不完,背面还写一大串,有的还是两张叠加。中国人还特别注重写明本人的官职、级别,一定要把什么处长、厅长写上。有一次某省副厅长访问美国,在名片后面加了一个括弧,里面写上“正厅”二字。在美国遇到一位台湾同胞,他以为“正厅”二字是该人的字号。中国的文人过去都有名和字,而且习惯称对方的字以表尊重。所以台湾同胞就称呼那位老兄为“正厅先生”,闹了一个大笑话。
近些年来名片用得少了。人们一见面就拿出手机来问:“能不能加你微信?”于是就互相在手机里找出微信二维码,扫一扫,互相就认识了,可以通讯聊天了。但是微信有一个麻烦,大多微信不用真实姓名,用的代号五花八门,有飞禽走兽、有花木虫鱼、有文学雅句、有豪言壮语,还有外文字母,不一而足。有时想找一位朋友通讯,在几百个微信号里头好半天才能找到。
名片也好,微信也好,都是为了便于交往。但多了也找来许多麻烦。几十年来我收到的名片就积累了好几千张,有的就见过一次面,后来也从来没有来往过;有的工作已有变动,通讯方式也都变了,旧的名片也就无用了。处理这些名片却是一件伤脑筋的事。随便扔掉吧,怕泄露朋友信息。只好购了一台粉碎机,把旧名片粉碎掉。微信里几百上千个名片怎么办?现在的办法是,把经常往来的亲戚朋友分类组成微信群。但也有问题,有些事不想让群里的人都知道,还是要找到通讯人的微信。有时想与好友讲点私密语,一不小心发到群里了,等到发现已无法撤回,弄得很尴尬。总之,什么事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只好在运用中去找方便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