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铺就人生路 爱心撑起一片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商河鼓子秧歌表演 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鸟瞰图

    山东省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88年7月,是一所面向县域范围内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公办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在商河县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教体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残疾青少年现实需要,为残疾青少年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实际、富有农村特色、内涵发展的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之路……

    党建引领

    创建农村特色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党支部现有党员22名。学校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党支部成为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聚焦教学中心工作,推动党员干部在教学、科研、康复一线践行初心使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持续提高教职工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党员党性教育,使全体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突出学习新思想,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2010年9月,原址拆迁后,学校迁至商河县商城中学,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石道刚带领全体教职工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对教学楼、康复办公楼进行了加固改造,修建操场、道路等基础设施,配足配齐专业康复训练仪器设备。现在,学校占地面积15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17平方米,集中就读学生82人,职教学生15人,学前康复学生15人,送教服务学生126人,随班就读指导学生155人,在编教职工43人。学校成为学段衔接、体系完善、设施先进、师资专业、管理规范的特教学校。

    ——追寻红色记忆。每年“七一”前夕,组织全体党员和部分青年教师到县党史展览馆进行党性教育,回顾自1937年8月中共商河县政府部门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今天,党组织带领全县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深情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传承革命精神。2021年5月,学校党支部组织师生到贾庄镇长征精神展览馆和张坊镇农村改革纪念馆进行现场教育;走进莱芜革命战役纪念馆和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展“学史增信守初心、坚定信仰担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师生驻足长征路线沙盘前,听解说员讲解伟大的长征精神,参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坊镇农村改革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

    通过现场教育,全体党员和教职工进一步坚定初心,纷纷表示要传承好精神谱系,潜心立德树人,在本职岗位上,脚踏实地、建功立业,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夯实基础

    提升综合办学能力

    学校招生对象有智障儿童、孤独症儿童及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等,学校从满足学生训练和学习需求角度,持续提升综合办学能力。

    ——改善硬件条件。学校依据“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等进行校园规划建设,配备各项教学设备、康复仪器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增加图书文具和生活及安全设备。学校根据学生康复需要设置功能教室,覆盖多感官、运动功能训练、感统训练、唱游律动、情绪行为干预、美工、心理、认知、语言训练、精细动作训练、检测评估等功能。

    ——建设校园文化。凝聚师生智慧,设计确定校徽。集思广益,开展班级文化、餐厅文化和走廊文化建设。加大环境绿化美化,不断改善师生教学环境。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领导班子责任意识。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行岗位责任制度,各职能部门、人员责权明确,分工合理,逐层落实工作目标。

    ——“奖勤不罚懒”。学校构建了以情感管理为基础、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教职工考核办法”“教师考核细则”“班主任考核细则”等,对教师在教学常规、业绩、考勤、教学奖励等方面予以规范。

    考虑到每一位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辛苦,对教职工迟到不扣分、犯错不罚款,突出自我管理和主动意识。在待遇分配上,多劳多得,少劳不少得,即成绩突出要多得,成绩不突出的也不少得,让每一位教师的辛苦付出都有回报,同时对于优秀教职工在精神鼓励、荣誉激励方面予以倾斜。

    全时全程

    安全管理无缝衔接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学校生源由过去的轻度、中度转向中度、重度智障儿童,管理难度伴随着招生量的增长而增加,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学生管理特点,经过演练,学校决定采用24小时全过程管理。

    24小时全过程管理就是根据学生每天的活动规律,将早上起床到晚休的活动分为13个节点。建立安全管理流程,细化至每个节点内容,明确每个节点的管理重点、管理内容、管理人员和管理效果。每个节点由一位主责教师负责,各节点间教师、学生无缝衔接,确保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教师全面负责。每个节点移交到下一位教师手中重新点名,保证每个时间段里每名学生都是安全的,进而达到全天、全月、全年安全无事故。

    决不放弃

    率先开展送教上门

    自2011年起,学校率先探索送教上门并形成长效机制。

    ——探索阶段。2011年3月,学校为摸清残疾儿童状况,对全县146名适龄残疾儿童逐一进行走访,发现不足30%的残疾儿童能到校就读,其余孩子因患有癫痫、心脏病或其他机能缺陷,离不开家长的监护,无法得到教育和康复训练。

    为实现“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目标,学校开始进行免费“送教上门”尝试。

    ——实践阶段。送教上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特殊儿童居住分散,遍布县域各地,送教小组占用业余时间,奔走在乡村社区、田间地头,不管炎炎烈日还是冰霜风雨,坚持不懈地义务送教上门。有的家长拒绝送教上门,甚至不让教师进门,学校领导就亲自前往,苦口婆心地讲政策,并对学生家长说:“我们与你们非亲非故,完全可以不做这件事儿。但如果我们都不管,孩子将来怎么办?我们都没有放弃你的孩子,你有什么理由不让他学习呢?”

    每次送教前,教师们根据每名残疾儿童实际制定专门的康复训练计划;送教时,同时教授家长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间隔期,对家长进行电话回访,及时了解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情况,提出指导意见。学校还出资为每名残疾儿童免费配备康复训练器材。

    ——提升阶段。每次送教都是一次优质课的展示,每次送教就是一次爱心的接力。教师们始终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学校成立送教服务领导小组和课题组,探索总结送教服务工作的支持与保障体系,确定送教服务工作准则,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制度,建立与送教服务工作相配套的诊断评估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妥善解决“送什么、怎么送、谁来送、送到什么标准”等实际问题。

    王秀丽老师作为送教服务负责人,全面谋划学校的送教工作,跑遍全县偏远的乡镇和农村进行工作调研。王老师积极探索送教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诊断评估—制定计划—设计(选择)教育康复内容—集体备课—教育康复成果评价送教上门工作体系。在送教服务过程中,王老师把先进的康复理念与科学的康复方法、实用的教育方式教给家长,指导家长开展康复训练。根据送教服务对象的不同,学校教师为学生们准备各种特色课程。刘好军老师自学中医按摩推拿技术,取得中医按摩资格证书和国家级别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以中医推拿为肢体障碍和脑瘫儿童进行肌体康复,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评为“2018年度济南市最美教师”和“感动商河”十大人物。

    ——成就阶段。学校在没有政策时自发摸索,当政策出台后认真落实有关改革,近10年的长期坚持,所有的送教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改善。35名特殊儿童从不能自理到基本自理,并顺利进入特教学校集中就读;有96人肢体、语言、精细动作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认知水平、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这项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该项目获评“2015年济南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学前教育

    康教结合“救早救小”

    对学龄前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训练”,是学生获得康复发展的重要保证。2012年7月,学校成立了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负责学前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成为省内较早开展学前教育的学校。自康复中心成立以来,对学生康复训练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把握孩子最佳康复期,以康教结合“救早救小”。并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使这些孩子最终与社会融合。康复中心开设有生活语言、生活数学、奥尔夫音乐、亲子游戏等11门课程,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流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