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阅读是最好的专业研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视觉中国 供图

    樊登是一个很会读书的人。有一次,一所著名高校请樊登给一个培训班讲压力管理,这个培训班的学员全是银行高管。而在此之前,樊登根本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但他毅然接下这项任务。他买来三本与压力管理相关的书,认真研读,然后开发出两天的课程内容并制作了课件。未承想,这12个小时的讲座获得学员们的极高评价。

    类似的经历,我也曾有过。前几年,我接到一个培训任务,给某省教研员作关于“核心素养”的讲座。彼时,“核心素养”还是个新鲜词语,我购得相关书籍,如《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等,并下载有关“核心素养”的重要文献,用两天时间集中研究,将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提炼。那次讲座的反响很不错,而让我更满意的则是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年,我作了不少讲座,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每一场讲座于我而言都是历练与成长。我喜欢接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讲座任务,因为这可以逼着我研读几本相关的书,对一个新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即便是反复讲的一些专题,我也追求每讲必新,在讲座前再翻阅相关书籍,吸收点儿新内容。我的讲座犹如樊登的讲书,每一场讲座都是一次深度阅读和深度学习。换言之,借助内容重组与自我表述,阅读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今年暑假,我校教师有三项专业研修任务,其中一项是“阅读与写作”:阅读《可见的学习与深度学习》,围绕我校“共生课堂”理念,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以《可见的学习与深度学习》为参考文献,撰写一篇教学论文。

    在我看来,假期是有追求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黄金时期,而读书与写作正是教师最好的专业自修。每次长假前,我校都会给每位教师赠送一两本有助于专业提升的好书。近两年,我校发给教师的书聚焦于课堂教学,有《课堂研究》《叩问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等。我们鼓励教师们深度阅读,并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联结起来,撰写有真思考的教学论文。

    大多数教师不会受到讲座任务的逼迫,但可以通过论文写作来逼迫自己阅读,正如为完成毕业论文,大学生要研读大量文献一样,我们可以借助写作来推动阅读。写作所推动的阅读,可称之为“主题阅读”,这类阅读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功利性。“书到用时方来读”,我素来抱持这样的观念。家有藏书一万余册,虽未尽读,但放之有序,待到用时,往往能准确地踱到某一柜格前,抽出需用的数本好书。为了演讲或写作,我读书往往是一组一组地读。比如暑假里为撰写高考作文指导的论文,我又重读了一些书,如《我们如何思维》《学会提问》《学会真思维》《简单的逻辑学》《逻辑新引》《思辨与立场》《与圣人较真》《明亮的对话》《时评写作十六讲》等。尽管这些书之前读过,但每次重读总有或多或少的新发现。未经表述的阅读是肤浅的,而经由表述,所读内容就会在大脑深处进行重组和深化,但很多教师厌烦写作、畏惧写作,殊不知,其阅读效果也因之而打折扣。

    让阅读服务于写作或演讲,这样的阅读有较强的目的性,可以迅速地将阅读转化为生产力,而另一种转化则着眼于长远,那就是撰写读书札记。多年来,我养成一种习惯,读完一本好书,往往要写点儿东西,或是数千字长文,或是数十字短札。这接近于陈日亮老师所倡导的“以言传言”,即用自己的语言将书中的要义再表述一遍。但我的读书札记并不满足于提炼书中要义,而是对书中观点进行引申、质疑或批判。如果说我现在形成了对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想法,那么主要得益于这些年我所撰写的几十万字的读书札记。在撰写读书札记时,我并不清楚所思考的内容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或工作有何影响,但如今回看这些年所写的读书札记,我惊讶地发现这些读书札记有一个大致的流向,朝着我越发明晰的教育教学主张的方向流去。

    常见到网络推送的假期教师阅读书单,而大多数书目限于教育教学领域,视野较为逼仄。艾德华·萨依德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说:“挑战着知识分子的诚信和意志的四种压力中,第一个就是‘专业化’。”他希望用“业余性”来对抗这一压力,即“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喜爱和不可抹煞的兴趣”而从事学术研究。

    在教师阅读领域,我们同样应警惕过于“专业化”的阅读倾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这种怀着极强的功利意识和实用取向的阅读,与不求闻达的自由阅读相比,我更倾向于后者。但我并不鼓励毫无方向的随性阅读,我只是希望教师在阅读的“专业化”与“业余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让阅读目的介于有无之间,如此既有明确的阅读方向,又能保留阅读的兴味与乐趣。

    假期里,随手抽取书架上一本早已想读的小说,然后不可阻挡地沉陷其中,这是多大的幸福!内尔·诺丁斯早就指出,幸福就是有空闲时间读自己喜爱的书。这个暑假,可以用几本喜爱的书,来犒赏自己,体验幸福。

    《越读者》的作者郝明义说:“没有越界,不成阅读。”我深以为然。那些非专业的好书,常常给我的专业带来灵感与启发。读《掌控谈话》《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开启了我高效能沟通的语言模式;读《清单革命》《第五项修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读《故事力》《故事力思维》《故事知道怎么办》,给我构建“叙事型”德育模式带来很大的启示;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李泽厚的《哲学纲要》、王文生的《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催生了我“情味”写作教学的主张……

    阅读如蚕,贵在转化。一只蚕最值得炫耀的不是它吃掉多少公斤的桑叶,而是它吐出了多细多长的蚕丝。同样,读书人不应该以自己读了多少本书为傲,而应该以自己的阅读产出为荣。有些教师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并没有转化为人生养料,没有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智慧,这样的阅读,沙里淘金,收效甚微;相反,有些教师读书不多,但能点石成金,转化为教育人生的生产力。这两类教师的区别在于阅读的吸收力。有吸收力的心灵,不板滞,不闭塞,它包容开放,柔软而富有弹性,能将书本与自己的生活建立起息息相关的深刻联系,能从书中觅得火种照亮现实世界。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教师、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