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作”如何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 学校供图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与市卫健委联合成立宁波市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随后,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与该市康宁医院合作成立海曙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医教协作基地。医教双方将在哪些方面开展合作?如何进行联动?怎样发挥合力?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教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如何有效联动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作为宁波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海曙区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了2021年惠民“八大行动”之一,当前已成立海曙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形成了辐射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网络。

    医教协作基地成立后,双方将在推进诊疗绿色通道、心理危机干预、进修培养机制、社会救助机制等方面开展合作。

    一系列举措之后,如何进一步推动教育与医疗的联动?

    “通过社会、学校、医院资源的有效整合,逐步构建教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的有效联动、教育部门与社会团体有效协作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海曙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子凡介绍。

    今年7月初,宁波市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揭牌,宁波市教育局与市卫健委双方充分整合资源,在诊疗绿色通道、信息共享、筛查复核、综合干预等方面开展嵌入式合作。该中心推出的中小学生心理诊疗“绿色通道”也于6月中旬开启预约功能。

    如何保障学生得到及时有效援助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心理干预通常面临许多问题。

    “部分学生和家长在预约心理咨询和门诊时会碰到‘预约无门’的困境,需要等待一周、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有时候还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令人痛心。”有着15年一线工作经验的海曙区专职心理教师陈艳说。

    高昂的咨询费也是学生和家长获得专业治疗服务的另一大阻碍。目前市场上心理咨询费用一般1小时就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让不少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望而却步。

    对这一点,陈艳深有感触,高危学生需要较长疗程的治疗,部分家长在接受几次治疗后发现效果不明显就容易放弃,也有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无力承担治疗费用,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在医教协作基地成立当天,由海曙区海创会、海曙区教育局和宁波市康宁医院共同发起的海曙区青少年“心动力”援助基金成立。海曙区制定了一套翔实且易操作的申请流程,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10次治疗,特殊情况还能延长治疗,确保家庭困难且需要心理救助的学生都能获得有效援助。

    “青少年在心理危机筛查过程中会有应激反应,部分学生出于保护自己,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这对于发现早期问题进行有效干预非常不利。”宁波市康宁医院副院长禹海航在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讲座中提到。

    如何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精准度?

    “我们通过全面筛查、精准复查和日常动态观察相结合,进行立体全面的筛查。”海曙区教育局团工委书记陈佳颖介绍,对于部分无法精准筛查的学生,通过医教协作基地选派医院专家,提供专业的支持。

    学校与医院如何接力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经过一周的门诊跟岗实习,了解医院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诊疗的具体流程,有助于在今后的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中提升识别能力。”7月初,宁波古林职业高级中学心理专职教师虞杰在宁波康宁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岗实习。

    为了提高心理教师的危机识别及干预能力,宁波启动了“医教结合跟岗实习”项目,实行“导师制”带教模式,针对全市200多名中小学校心理专职教师,先后分成16批进行全员轮训。

    虞杰认为,教师和医生的双向交流至关重要,一方面,医生能了解学生在学校里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教师了解诊疗过程后能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尤其能对早期问题进行早发现、早预防。

    如何对超出学校辅导范围的学生进行转介和干预?在陈艳看来,这是平常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

    对于需要转介的学生,海曙区开辟了绿色通道,并建立了一套严格规范的程序,借助医教双方的资源和力量,一般在2—3天内就能及时进行转介,紧急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今年宁波还将建成并运行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立医教协同、家校协同、校际协同的心理健康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护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陈佳颖说:“青少年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心理老师的事,还需要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倾力关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