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荐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生的智慧》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自卑与超越》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艺术的故事》
[英] E.H.贡布里希 著
广西美术出版社 《野味读书》
孙犁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笔者比较喜爱的西方哲学家之一。这部书是作者晚年的著作,较之他30岁所写的旷世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人生的智慧》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受读者的欢迎。

    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在本书中,作者以一位冷静的哲学家的视角告诉你人生的本质是什么,让你读懂“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所谓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获得幸福,因此这部著作也被后世称作“幸福论”。

    作者以“人是有意志的动物”为前提,认为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个内容:第一,人的自身,也就是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你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你的道德品格、精神智力,以及你潜在的能力等。第二,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财产、其他身外之物。第三,是你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你的看法,包括地位、名声、荣誉等等。在厘清了这些关系后,作者逐层剖析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以及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法则,引导人们智慧生活,享有幸福。

    这本书告诉我们,唯有追求智慧本身,才能够让我们成为一个内心充盈而精神富足的人,因为它一旦存在就会伴随我们一生,而外在之物不但是间接的、不可靠的,也是会转瞬即逝的,唯有保持我们自身内在世界的丰富充盈,才是获得人生幸福的真正道路。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论是从他的童年经验和发展轨迹及医学经历总结反思得来的,他的发展轨迹恰好验证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阿德勒从小就“先天发育不足”,患有佝偻病,直到四岁才学会走路,存在极为强烈的自卑感。但这些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压垮他,相反却刺激了他的上进心。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会激励人们不断地追求卓越,补偿缺陷,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他认为,遗传、童年经历等先天因素的确会对人造成影响,但并不能决定人的行为和命运,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完成自我超越。

    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之父,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儿童指导临床体系,一生致力于培训教师、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阿德勒的理论观点大多源于自身经验所得,难免有一定主观性,但他的很多观点时至今日并不过时,对我们了解儿童、理解人生,提升幸福指数有很多启示意义。

    

    这是一部西方艺术史经典之作,但读来并不枯燥,本人阅读时像读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根本停不下来。此书被誉为“西方艺术史的圣经”“艺术史的巅峰之作”,的确实至名归。

    作者贡布里希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伦敦大学艺术史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他在艺术史、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领域,被公认为大师级人物。这部艺术史用生动朴素的语言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西方艺术史的发展。文笔浅显易懂,而其艺术理念和见解却十分深刻。

    本书图文并茂,每一张图片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在艺术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佳作;书中关于艺术品的评论也十分有见地,引发读者对艺术的深入思考,引领读者学会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大师的作品。

    在本书的前言,作者谈到写作此书的几条“准则”:尽量少用专业术语,不作艺术家名单的罗列,要在有限的篇幅中讲述真正伟大的作品。在他的引领下,读者不仅能欣赏到伟大的艺术作品,还可以探寻杰出艺术家在创作中是如何解决艺术上的难题的。本书自1950年出版以来已重印20多次,影响了一大批爱好艺术的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

    

    笔者对于作家孙犁的印象,最初源自于他的小说集《白洋淀纪事》,对他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小说非常喜爱。这本《野味读书》让我对孙犁有了全新的认知,他痴迷收藏书籍,是一位嗜书如命、读书很杂的人。他自述自己的读书经历:“从新文艺转入旧文艺,从新理论转到旧理论,从文学转到历史。”笔者的读书过程与孙老的读书经历有某些相似,犹如遇到一位趣味相投的知音,尤其是他晚年读史书的文章让笔者读兴不减,深受启发。

    这部书收录了作者对自己读书生活的介绍、对书目的选择以及一些读书笔记等。在谈到自己如何从文学“转行”到历史时,他自述说:“有了一些人生阅历和经验,我对文艺书籍的虚无缥缈、缠绵悱恻不再感兴趣,即使《红楼》《西厢》,过去那么如痴如醉、倾心的书,也都束之高阁。”较之这些文学作品,中国的史书、笔记小说更受到晚年孙犁的青睐。他读史书的特点是把自己的感受、体验融入到对历史的阅读中,观今思古,以史照今,其对史书及历史人物的点评尤其精彩独到,收录在每篇文章后的“耕堂曰”中,十分有嚼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