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寻先烈 百年续忠魂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为了一所村小30多名师生一个朴素的愿望——送长眠在校园里的32位无名烈士回家,从4月中旬到7月中旬,中国教育报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寻找王团长”活动。行程近1万公里,足迹遍布京鄂川鲁豫5省份10多个市县,查阅档案资料上千万字,发表图文报道20篇、视频报道9条,在全社会特别是教育战线产生了热烈反响。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寻访报道,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把英雄的故事讲给师生听,引导他们继承先烈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同时,用鲜活的故事和融媒体的报道方式,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时代感、实效性。
寻找:村小埋忠骨 寻访忆丹心
这场寻找,要从记者与湖北省大悟县熊畈小学的偶遇说起。
在这所地处大别山南麓、群山怀抱中的村小里,坐落着一座占地近百平方米的烈士墓。
烈士墓始建于1957年,1964年重修。1996年,随着熊畈小学动迁,烈士墓成了学校的一部分。60多年来,熊畈小学一代代师生接力,悉心守护着烈士墓。
但随着岁月流逝,村里已无人能说清楚墓中烈士的姓名和具体情况,只知道墓中有32位烈士,有4位牺牲在红军长征时期,其他28位牺牲在解放前夕。
“多年来,我们始终不知道烈士的姓名。”熊畈小学校长陈其悟说,师生们一直有一个心愿:找到王团长和烈士们的名字,帮烈士找到亲人。师生们的心愿令记者动容。我们决定,与师生一起寻找,记录下烈士的故事。
寻找之初,我们从“王团长”这条唯一的线索出发,寻访村中的老人,查找《大悟县志》,采访大悟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黄世鹏,确定烈士们牺牲于1948年10月发生在熊畈村附近吕王镇的“张大包”战斗,以及王团长的三个“名字”——“王殿录”“王奠六”“王殿六”,牺牲时的部队属于鄂豫军区3分区。
几经辗转,我们在四川夹江县找到了王团长生前的战友、98岁高龄的蔡庆献老人。老人向我们证实,王团长叫“王殿禄”,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19旅56团副团长,是河南人。
找到王团长的准确姓名后,我们又着手寻找他的家乡和亲人。
根据大悟县鄂豫边区烈士陵园的记载,王殿禄团长的家乡是河南商城;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附录的《解放战争时期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他的家乡则是河南固始。联系两地的退役军人事务局后,记者得到的反馈是两地都有关于王殿禄烈士的记录。记者又在河南省图书馆查阅了《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和《信阳民政志》,两本书中,固始和商城两地同时有关于王殿禄烈士的记载。
令我们惊喜的是,固始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为我们找到了写有王殿禄名字的烈士档案,里面有一封1983年来自山东曹县民政局的公函。根据公函所述,王殿禄系固始县烈士,曾经结过婚,妻子叫董福田,在王殿禄牺牲后改嫁。全国换发烈士证明书时,她要求补发烈属证。为此,曹县民政局来函请求固始县民政局协助确认王殿禄的烈士身份等信息。
按照公函地址,记者来到曹县苏集镇荣楼村。董福田老人1995年便已去世,他的儿子荣世民接待了我们。他证实,母亲当年是王殿禄所在56团的宣传队队员,确实曾与王殿禄是夫妻关系,1983年领到了王殿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王殿禄牺牲时没有留下子女。
此外,我们还请求固始和商城两地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民间组织帮助寻访王团长其他亲属的下落。两地都在各自记录的地址中找到了祖辈有人参加红军的王姓人家,但无法提供关于王殿禄的确切信息。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无论王团长是哪里人,他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革命先烈。
走进:浴血奋战勇 铁血铸丰功
王团长的亲人找到了,但与王团长一同牺牲的其他27位烈士,记者仍在努力寻找。
我们先后联系大悟、商城、固始、曹县、红安等地的档案部门、退伍军人事务部门,赴湖北省档案馆和河南省档案馆查询,又致函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及湖北省军区档案馆,请求帮助查阅,但始终没有找到27位烈士的名字。但在湖北红安县档案馆,我们找到了关于张大包山战斗最详尽的一份记录。结合各种资料,记者努力还原了王团长和战士们在张大包山战斗的情形:
1948年10月5日上午,国民党部队千余人进犯湖北礼山县禹王城(今大悟县吕王镇),王团长所在部队接到军分区首长的紧急命令后奔赴战场,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中午时分,王团长率部与周边部队配合,将敌军逼至张大包山上。敌人居高临下,还有大炮、机关枪等重型武器,但王团长和战士们英勇战斗,“以炮火轰击,并勇猛冲杀”,最终“战斗完全获胜,总计毙伤敌军400余人”,但王团长不幸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解放军档案馆帮助下,记者找到了王殿禄一位战友的后人董铭。董铭的父亲董传章任晋冀鲁豫野战军7纵(后与1纵合并)19旅作战科科长时,与同在19旅任56团副团长的王殿禄相识,后来两人又同在鄂豫军区第3军分区任职。
据董传章生前回忆和现有的军史资料,董铭为我们讲述了王殿禄所在部队的许多细节,并帮我们厘清了王殿禄牺牲时部队的番号。根据这些信息,我们简单还原出了王殿禄团长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
出生于河南信阳大别山区,青少年时在家乡加入红军,并随队参加了长征,后来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烽火中,随部队转战冀鲁豫,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任冀鲁豫5分区游击支队参谋长、冀鲁豫10分区18团副团长,与团长杨光义一起,带着六七百人的队伍在鲁西南抗日。
抗战胜利后,继续在鲁西南与国民党军队战斗,任鲁豫军区7纵19旅56团副团长、团长,并与董福田结为革命伴侣。
1947年7月,接到党中央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命令后,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南下过程中,所在部队作为先头部队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的一部分,突破黄河天险,一路浴血奋战,完成挺进大别山的任务。
而后,部队转隶鄂豫军区,任教导第3旅9团团长,为创建和巩固大别山根据地继续战斗。
1948年10月5日,王殿禄在张大包山战斗中身先士卒,不幸牺牲,与一同牺牲的27位战友合葬在今天的大悟县熊畈小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此时,距王团长及其战友们为之奋斗牺牲的新中国成立,只有360天。
精神:山河已无恙 先烈当笑慰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作为一家教育专业媒体,这场建党百年之际的寻找,意义早已超越我们日常的报道——于记者而言,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一次深刻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走在这条寻找路上,我们不仅找到了王团长的故事和家人,还找到了许多许多。
——我们找到了革命先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精神。
精神的伟力,总能带来心灵的震撼,突破时空的阻隔。
蔡庆献老人曾向我们回忆19旅从鲁西南挺进大别山时的情形:
我们作为先遣部队之一,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隔千里,前要突破黄河天险,后有国民党军十几个旅的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现在又马不停蹄地向南挺进奔驰,重重困难,可想而知。
挺进大别山是急行军。当时大家把重武器撂下,把大锅也扔了,甚至连自己的铺盖也扔掉了,就是为了能够跑步上山。副旅长傅春早对战士们高喊:“同志们,有一个人冲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革命理想高于天。”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里,包括王团长、董传章、蔡庆献在内的无数先辈,为了同一个信仰,挥别亲人、告别家乡,以大无畏的精神投身革命,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了不朽功勋,“甘将热血沃中华”,换来了今天的新中国。
正是因为有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力以成之,绘就了一幅幅激越沉雄的历史画卷,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烈士长眠,我们常念。
——我们找到了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怀。
红色基因、革命薪火,要代代传承。在熊畈小学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浸入心扉的传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