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盆景,要树苗
“一辈子就在一个院子里工作。”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桃源人,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校长孙智良说,他把一生的情缘给了教育,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
将一所普通学校变成当地人人向往的“名校”,让后进生成为学校“最闪亮的星星”,将德育内化成学生自觉的思想行为……孙智良想了很多“招”。如今,提起文昌中学,当地老百姓几乎没有不赞赏的。这所沅水河边、天子山旁的县城初中,究竟如何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乐土?读懂了文昌中学就会知道,遇到“对的人”很重要。
“爱动脑筋”的校长
现年55岁的孙智良是名副其实的“教育老兵”,在没有走上校长岗位之前,他一直担任班主任,战斗在教学第一线。那时候,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业务和班级管理上面,把教育情怀简单地理解为教好书、育好人。
2016年,孙智良出任校长,走到管理前沿。他是个“工作狂”,一年四季都是“白+黑”。只要有学生在学校,孙智良每天在学生起床前进校,晚上11点半回家。他最担心的是离校较远的几百名住校学生的安全,每天只有等他们关灯睡觉了,自己再到校园里转两圈,才肯回去。许多时候,孙智良的周末都是在学校过的。
除了勤恳,孙智良还有许多“好点子”。比如在一些地方,家校矛盾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如何“爬坡过坎”?孙智良说,要直面问题、直击痛点、直解难点。
于是,文昌中学启动“家长开放日”和“校长接待日”。学校开展活动,不论大小、不分年级,都以微信群和邀请函的形式通知家长。时间久了,教师和家长“混了个脸熟”,家校关系就这样慢慢融洽了。
针对部分活动抽不出时间来的家长,孙智良把自己办公室的“那扇门”敞开,欢迎他们来“坐一坐”“聊一聊”。这种每周五办公室里的“排排坐”“碰碰头”,是学校给家长提供的“一站式服务”和“最权威解答”。现在,家长们有的只是“理解了、感谢了”这些掏心掏肺的话语。
还有,针对学校文化气场不够、文化气质不足,孙智良打起了“文化牌”,让学堂“提神”。怎样设计校徽?孙智良拿来纸笔,冥思苦想,把校名头字“文”变形,用图案生动展现了文昌人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还有,校门口的对联、诚信亭的修建、《修身歌》的编写……一一都打上文昌的烙印。
孙智良爱动脑筋,不管多小的事也精益求精。为了师生、为了学校,“薄脸皮”的孙智良作风变了,他会放下脸面,到处“化缘”。“他喜欢把自己的人脉拉拢起来,打包到学堂。”学校办公室主任余利平说。
“后30%”管理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孙智良喜欢用心等待。
文昌中学的生源是漳江镇上5所小学培养后通过划片招生进来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们围着分数“打转转”,教学视野放不开。
孙智良认为,教育人要用最温暖的胸怀去拥抱孩子,不抛弃、不放弃每个学生。要从狭隘的质量误区走出来,尽可能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增值。一上任,他就改变了师生评价机制,调整了评价办法,让师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后进生是学校“最闪亮的星星”,这是文昌中学推行“后30%”管理带来的校园景观。“后进生上不去,学堂就上不去,我们办教育不能让后进生‘掉链条’。”孙智良喜欢全体学生“一起上”。
为了求解学生“发展最大值”,孙智良启发教师实施分层教学,聚焦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引导教师做足课堂准备、努力弄清学情,重点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和学困生“吃不好”两大问题。
在文昌中学,不搞一言堂的“满堂灌”,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要求教师把有效果看作课堂底线,同时课后布置分层作业。优等生作业多些、难些,后进生作业少些、浅些,中等生作业难易搭配,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慢慢提升整体成绩。“办教育,和我们下厨一样,就是要和学生‘胃口’。‘胃口’上来了,什么都好办。”孙智良形象地打着比方。
学校根据师资力量和学生爱好,从充分挖掘师生潜力的角度出发,按照每队100人的标准,把兴趣相同的学生聚在一起,成立了器乐、舞蹈等10个课外兴趣小组,让孩子们全部参与进来,张扬个性,找到自信。每年,学校被省级示范性高中录取的艺体学生近30名。同时,学校大力改革评价机制,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特长培训,根据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按4个等级加分;学生参加了才艺表演、比赛等,都有加分,学期末一并计入学生总成绩。
下活一盘德育的大棋
“文昌中学的孩子‘好有爱’”,这是社会对文昌学生众口一词的评价。小孩街上跌倒了,学生主动扶;老人公交车上没座了,学生主动让;社区招募志愿者,学生主动去……这些标签是怎样贴上去的?
孙智良的答案是“下活一盘德育的大棋”。学校把德育摆到最前头,围绕立德树人,响亮地提出“知行合一,德能双馨”办学目标,对中学生守则进行细化,出台了不少文件,把学生德育积分纳入班级评优评先、入队入团、综合评价系统,作为各种优秀推选、资助补贴的重要依据。
除了对学生有要求、有考核外,学生的德育表现还直接和教师量化一起挂钩、一起打分,在教师考核评价里,学生德育表现占到教师量化总分的40%,而教学成绩只占30%。“孙校长一直强调,德育不行了,那是危险品,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优质品。”学校政教主任陈世波说。
桃源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红军指挥部旧址、红军纪念碑、烈士公墓等就在文昌中学旁边。学校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建立现场教学点,通过清明扫墓、参观遗址、解读历史等形式,学习身边的“活教材”,浸润学生心灵,播撒爱国的种子。
每年农耕时节,学校还会带领学生走进田野,让学生学插秧,体验劳动生活,或者走进当地的红茶基地,让学生体验采茶、制茶。在一次次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长大,记住了乡情。
如何实现家校教育同频共振?文昌中学实施家校合力“1+6”工程,树立一个家校同心的理念,推进合力工程,比如学校推行《家长赏析日志》,要求家长填写教子经验、说说和孩子在一起的趣事、推介好书、聊聊教子困惑、传达对孩子的心愿、谈谈对学校和班级的建议等,同时互相传阅,大家取长补短,积累可复制的育人经验。
不少前来参观的校长、教师表示,他们在文昌中学孩子的身上能找到“最醒目的标签”。而这也是孙智良的心愿——将学校办成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有希望的地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