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孩子“塑”出五彩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8-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夏末初秋的云南,阳光依旧炽烈。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青瓦白墙,古朴典雅,几名听障学生正全神贯注地拉坯、修坯,他们的未来就在这手上的泥土中。

    如何让残障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青少年都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依托当地优势产业,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探索了一条适合残障学生健康发展的职业教育之路。

    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所在的建水县有着千年的制陶历史,建水紫陶以“手工拉坯、书画装饰、阴刻阳填、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发展紫陶产业,预计“十四五”期间,紫陶产业产值将从40亿元增长到120亿元。由于独特的制作工艺,紫陶所有流程都需要人工,紫陶工艺师缺口达3万人。

    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敏锐地抓住建水紫陶发展壮大的契机,根据残障学生身心特点,2012年开办工艺美术建水紫陶制作职高班,招收初中毕业的听障学生培训紫陶技艺,后又针对聋哑人士开展紫陶技艺社会培训,被中国残联确定为首批国家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

    “听障学生虽有听说障碍,却也有抗干扰能力等优势,符合紫陶从业人员耐心、细致、专注的人才要求。”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德介绍,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又根据男女生的身心特点,引导男生从事偏向拉坯、修坯等需要较多体力的工种,女生偏向刻填、粘接等要求精细操作的工种。

    学校聘请10多位各级紫陶制作非遗传承人定期到学校义务授课,并建立了一支专兼职陶艺师队伍。学生经过3年制泥、装饰、刻填、烧制、打磨等工艺的系统学习,毕业时能够熟练掌握紫陶制作工艺。

    目前,学校已有34名学生参加全国陶瓷装饰工和成型工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书。学生在面向全国的建水紫陶技能大赛上连年获奖,师生创作的上万件紫陶产品远销省内外。

    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听障学生依靠紫陶制作的手艺成功脱贫,马乔兴就是其中之一。幼年丧父的马乔兴2015年初中毕业后升入学校的紫陶制作职高班,2018年毕业时已熟练掌握拉坯和修坯技术,凭着精湛的技术,现在月收入6000多元。

    李德介绍,一些入行更久、技术更全面的听障学生月收入已过万元,能够在城里买房买车。薛剑峰、沈路程等毕业生,已经成立了紫陶工作室,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学校还组织残障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紫陶技艺展示活动。“残障学生通过展示技艺能增强自信,更加被社会大众所理解,这有助于残障学生融入社会,同时也能扩大学校职业教育的品牌影响力。”李德说。

    在建水紫陶技艺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还针对智力障碍相对较轻的学生,开展紫陶包装盒制作培训。学生经过培训后,已经能够赚取一份满足基本生活的收入。

    虽然是暑假,但学校的师生没有闲着,他们正在为一场拍卖会进行紫陶产品创作。今年底,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将在上海为该校举办一场学生紫陶作品专场拍卖会。“我们力争创作100件高水平的紫陶作品,代表建水紫陶艺术水平,体现特教学生自立自强的形象。”李德说。

    揉捏塑造、写诗作画、雕刻填埋……原本平平无奇的泥土,经过双手的打磨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原本要为未来生活担忧的残疾孩子在重塑五色陶土的同时,也在重塑他们的人生——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