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期于用 用必适于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9-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主战场是课堂,课堂是整个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焦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焦点。一直以来,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以“努力办一所充盈着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为发展愿景,抓住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课堂,行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通过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成果,其融合教学改革品牌已多次在省级教研活动中交流展示,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

德知技融通 校企行联通 课岗证贯通

——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南通历来崇文厚教,清末状元张謇先生提出的“母实业而父教育”思想,被认为是当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本路径的发轫,其“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主张,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10多年来一直立足课堂,推行融合教学改革,探寻学生生命生长的智慧,彰显的正是通州中专人的职教情怀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牵挂。

    构建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

    在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存在“学校、企业和行业合作不深入,教学组织实施不能反映企业岗位变化要求和机电行业标准;课岗证联系不紧密,机电专业教学脱离生产实践;德知技分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现象,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联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南通市通州区机械商会、南通江华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在辩证唯物主义、情境学习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等指导下,自2013年起,以江苏省职教教改课题“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以通州中专机电专业为例”为基础,立足课堂主阵地,经过基础研究、项目开发、试点应用和全面推广等阶段,深入研究构建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以德知技全面融通为目标,以校企行多主体联通为保障,以学校课堂教学、企业岗位生产和行业能力标准贯通为路径,形成了目标、内容、情境、过程和评价“五融合”教学体系(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融合教学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融合教学内容、以工作场景为纽带的融合教学情境、以工作逻辑为主线的融合教学过程、以增值评价为重点的多维立体评价),全面提高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每一名学生德知技协调发展。

    实现产教融合落地于课堂的“最后一公里”

    创造性发展了融合创生的生成性教学理念。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依据课程目标,改变了以往生成性教学中只针对既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做法,联合企业行业,创造性地把师生共同创生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并在反复的价值判断和评估、论证中不断优化,生成新的认识和方法,最终形成与课程目标和企业岗位要求、行业能力标准高度融合的“崇学笔架”“支云香薰”等具象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地方文化和德知技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建构。

    充分体现了工作逻辑的行动导向。在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中,按照认知和生产实践能力发展规律,以学校课堂教学、企业岗位生产和行业能力标准贯通为路径,把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转换为融合教学过程,在目标商定—任务创生—生产实践—展示评价“四阶”递进中着力促进学生德知技全面协调发展。根据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协商确定教学目标;综合相应课程知识、实践经验,共同创生综合性学习任务;完善学习方案,合作设计、加工、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经历,评价反思,真正体现了“客户需求—产品设计—生产加工与管理—质量反馈”的工作逻辑。

    多方协同机制让产教融合真正落地于课堂。校企行共同构建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的支持系统,打通了产教融合落地于课堂的“最后一公里”。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实践经验的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行业专家组成融合教学团队,协作分工,共同参与融合教学。行业企业利用信息、资金、技术,学校利用场地资源和人才,在学生管理、实训设施设备投入、教学与生产费用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的成本分担机制。共建线上线下资源,提供课前线上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掌握主要概念和特性;开发行业企业在地资源,提供融合教学实境。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中职学校办学的标志性成果,合作企业则拥有人才使用的优先权,这成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形成了共生共长的职业教育新生态

    在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成长自觉得以激发,涌现了一批德知技全面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强、生涯发展具备可持续性的优秀毕业生。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综合性学习任务,在不断优化学习方案中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了师师同研共进、师生教学相长,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校企行利用各自资源,全程参与融合教学全过程,形成了融合共生、多方共赢的生动景象。2015年以来,学生学业成绩优异,历年省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一次合格率、优秀率均居全省前列。学生就业质量向好,本地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一次就业稳定率逐年提升,职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从90%提高到98%。教学相长初步显现,教师团队成长性好。专业建设同频共振,所在机电专业“十三五”期间建成省现代化专业群、现代化实训基地各一个。主要合作企业与教学团队合作发明专利5件,技术革新3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体系构建与应用成果多次在省市教学与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交流,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讲座25节次,其中省级以上13节次。2019年5月,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在省教研活动中进行了全面展示;2020年12月,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办“‘融合·共生’长三角职业教育古沙论坛”,再次向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职教同行展示了中职机电专业融合教学的实践成果。省内外多所学校参观学习,有21所学校开始借鉴实施中职融合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获得职教专家和同行一致肯定。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院长庄西真认为:“通州中专的融合教学改革着眼学生生涯发展,体现了跨界、融合理念,推动了‘三教’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值得学习和推广。”(姜汉荣)

定制·融合·共生

——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从公共选修课程入手,关注基于学生生命生长的生涯发展教育,自2013年开始依托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公共选修课程课例开发研究”,着眼于助力中职学生个性化生涯发展,持续深入地推进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和区域特点的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以生为本,系统设计,为定制提供可能

    “有一门课程可定制、有一类课堂要‘走班’、有一种技能需展示”是学生对选修课程编的顺口溜。着眼中职学生未来生涯发展所必需的素养,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以“定制·融合·共生”为核心理念,从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架构,提炼了公共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操作范式。

    基于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定制学习”的实践理论,着眼学生“一专多能、一专多长”发展,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横向发展需要,对区域、企业、兄弟职校、学校公共选修教学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和归类梳理,建设可自主选择、为学生个性“定制”的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形成了“开放性、自助式、创生型”的公共选修校本课程模块。目前,学校共开发了体育表演类、文化传承类、劳动素养类、书法绘画类、专业拓展类等多个门类80余门公共选修课程,所开发建设的课程均实现南通大市共建共享,南通市域内公共选修课程开设数量由2013—2014学年校均3.7门增至2019—2020学年校均20.6门。中职公共选修课程的模块集成化,成为南通职业学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提供了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需要,能自主选择、个性定制、自由组合的个性化课程表,作为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和特色补位,让学生多受益、教师获发展、学校显特色。

    在实践中,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并提炼出学校“跨界融合—多维支持”、学生“个性定制—自我建构”、师生“同伴同行—共生相长”的公共选修课程校本化实践模式,搭建了“一生一案、融合教学”助力学生个性化专业成长路径。

    勇于创新,综合实施,融合中创造条件

    创新“生本化、族群化”选修课程定制学习理论。在学校层面开展面向学生未来生涯发展的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系统构建,开展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精准界定学生对选修类课程的学习需求,围绕需求开展校本选修课程体系构建,整合区域资源、企业资源、学校资源、校际资源,以选修项目、教学模块、体验案例为课程节点内容,打造按属性分类、按项目分科、按模块分级、按课例分课的“集成开放”的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自主选课体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