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评价改革突围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9-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即,结合各部委发布的多项涉及评价改革的文件,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一系列共120多项改革措施整体浮出水面,包括师德师风建设、学院评价改革、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等等。

    阵痛中孕育新的生机

    改革,总有阵痛。尽管当初在进行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学校已经尽可能地妥善考虑、稳妥推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但在绩效大盘子的总量不变或增量不明显的情况下,按照新标准,有人比以往多得了,就会有人面临失去。

    改革的风暴,对一些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以往,时间、精力花在发论文、申请项目上,甚至顾不上给学生上课。现在,科研奖励不再单纯按论文的数量、刊物的等级、影响因子或者教师手里有多少个项目发放,学院更多地以奖励团队代替奖励个人,更多地以导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情况为标准来衡量,代替只奖励导师个人的科研成果。

    变化不仅表现在科研上。“课余时间下乡社会服务是学校传统,过去考核主要以服务项目为主,现在改为服务育人和服务实效为主,不仅评价教师个人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成果,更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去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成果。”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游龙桂说。

    作为学校以往的“科研大户”之一,林学院感受到的冲击很有代表性。一些工作时间不长,在“五唯”思维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理解改革初衷需要一定的过程,个别人甚至因为不理解、不适应而提出辞职。

    “中国的科研投入和科研人员数量不低,但投入产出比较低,我国在不少高新技术领域受限于西方国家。难道我们还要继续数着论文篇数及其影响因子点数来评价科研贡献?难道我们青年科研人员不应该为此做点改变吗?难道改变后不是更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吗?”这条微信,节选于林学院院长张飞萍和学院一位青年教师关于评价改革的激烈辩论。张飞萍苦口婆心地劝慰,但在关键问题上毫不松口——那就是改革绝没有回头路。

    同时,改革也有着意想不到的一面。过去,教师忙着发论文、报项目,虽然这也是学科建设的一部分,但缺乏高质量教改成果、教师主编教材等,在第四轮学科评估时成为了短板,影响了一些原来基础很好的学科评估成绩,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苏金福反馈给院系,院系虽然也想了很多办法,但一直成效不明显。

    到了第五轮学科评估,苏金福惊喜地发现,学校把教师的工作重心导向教书育人后,教改成果——有了,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有了,教师主编教材——有了,新增的思想教育考核指标——有了,过去那些“头疼”的短板弱项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

    今年5月,学校共有6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目前学校有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更令学校上下欣喜的是,今年第三方发布的2016—2020年国内40所农林类大学人才培养相关指标数据显示,学校在教学获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学生竞赛等领域,都名列前茅。

    改革之初,严金静提出的“为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撑腰点赞”要求,现在已成为全校共识,落到了实处。教育评价改革正源源不断地给学校输送改革发展的正能量。破釜沉舟的勇气,给踏踏实实在一线教书育人的教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希望。

    今年年初,博士在读的张云清摆脱了学位“门槛”的限制,评上了教学型教授,下半年还被破格提拔为教学副院长。她欣喜地发现,有了自己这个先例之后,学校的很多教师都鼓起了干劲,忙得不亦乐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