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登:“智”造模具育工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9-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林玉登在工作。资料图片

    ■聚焦职教能工巧匠系列报道

    “坚定信念,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我。”这是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工模中心副主任林玉登的座右铭,也是这位“八闽工匠”的初心。27年来,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林玉登,凭着一颗恒心,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与技术结缘,源自好奇

    林玉登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的一个小山村。初中毕业后,为了有一技傍身以分担家计,他选择了福建省三明市技工学校钳工专业。

    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林玉登在参观福日工程塑料厂时,一枚戒指大小的模具引起了他的好奇。“当时就觉得,怎么能够做出这么精细的东西,那车床热腾腾的仿佛有生命一般。”这份好奇成了林玉登与技术结缘的原初动力。

    进入公司后,学习成为林玉登工作之余的“主业”。他深感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一边实操,一边自学。

    “很庆幸,在刚进公司的时候遇到了我的师父,她将自己40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谈及自己的恩师,林玉登颇有感慨。工作5年时,林玉登一度有过转行的念头。师父及时劝解他,“一辈子能够专注做好一件事,便很了不起了”。这成为他始终坚守初心的重要支撑。

    “老一辈匠人身上有着独特的精神力量。”林玉登说,有一天身患重疾的师傅仍坚持亲自操作车床,细致地打磨器件,实在疼得受不了了,就用杯子顶着痛处继续干,这一幕令林玉登深受触动。时至今日,无论是外出宣讲还是教导徒弟,他在传授技艺的同时努力传承好矢志不渝的工匠精神。

    守正创新,“喜新”也要“念旧”

    林玉登的身上总会随身携带一把游标卡尺,基本上每3年会换一把。移动游标时,他总是轻柔缓慢,以减少磨损,确保测量精度。

    “虽然现在提倡数字化、智能化,但我还是觉得这些‘老伙计’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有时候卡尺稍微一卡,凭着手感我就能大概判断出模具是否精准。”林玉登告诉记者,“每一个微米精度提升的背后都是一道道工序工艺的积累,技术创新不能空谈,老手艺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多年来,林玉登一直有个习惯,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尝试解决,如今已经满满地记了50多个笔记本。他常说,手艺人不能停下脚步,要静下心来终身学习。

    2012年,林玉登带领团队历时3个月完成的CH31计时跑秒机芯模具,打破日本在该领域的垄断;2016年,他和团队花了2年时间攻克技术难题,制造了1.9万多个天线桁架结构轴,助力有“中国天眼”之称的射电天文望远镜成功启用……20多年来,林玉登带领团队设计与制造了200多副模具,从表芯到航天器具,涉及116个品种,全部投入生产,1万多张模具设计图纸见证了他从“工”到“匠”的成长轨迹。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则可以走得很远。在强大自身的同时,林玉登也不忘组建团队,把好的技艺传承下去。目前,他的工作室已经形成30多人的固定团队,从中走出20多名优秀人才,成为各条生产线上的技术骨干。他一有时间也会到各职业院校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与技术传授给更多人。

    林玉登表示,团队的力量让他在钻研技术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底气,不仅惠及他人,也令自己收获满满。近年来,他也通过组建工作室微信群、定期开展内部“头脑风暴”以及外出学习、加入全国技术能手研讨群等方式,在更多元化的平台上强化学习。

    同为技术人出身的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训松评价林玉登说:“他让我们的模具制造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这就是工匠的精神、工匠的技术、工匠的工艺。”

    回顾一路风雨兼程,林玉登感慨万千,他说:“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是一段艰辛的路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地攻坚克难。当前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就差‘最后一公里’的贯通落实了。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进来,一起为我们的‘大国智造’奋斗终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