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结硕果 助力奥运创辉煌
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京举行。中国奥运健儿奋勇拼搏,取得38枚金牌、32枚银牌、1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位,创造了境外参赛的优秀战绩。在8月3日举行的男子体操双杠比赛中,来自成都体育学院的在校大学生邹敬园,为我国夺得2020东京奥运会第31枚金牌,这是邹敬园继获得男子体操团体铜牌后,摘得的第二枚奖牌。
在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背后,在东京奥运会漫长的备战周期里,有一支低调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队伍,他们医术高超,将传统的中医推拿、针灸、牵引、拔罐等技术与现代医学、康复技术相结合,确保运动员都能以良好状态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他们是健儿们身体健康的“守护神”——他们就是奥运医疗保障团队。成都体育学院医疗团队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2017年以来,成都体育学院面对东京奥运医疗保障重任,以“体医融合”为导向,共派出80余人次的专职医疗人员开展随队医疗保障服务,组织骨伤、康复、中医内科、超声等多学科专家,开展了40余次专题会诊工作,以高超的专业技术、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力保运动员以良好状态站上赛场,为中国奥运代表团保驾护航。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代表团、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中国体操协会、中国篮球协会、中国击剑协会、中国橄榄球协会等先后向成都体育学院发来感谢信,对学校积极参与奥运备战医疗保障工作、选派专家亲赴东京奥运赛场为运动员保驾护航表示衷心感谢。
塑理念,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体医融合人才
坚守“体医融合”办学特色。成都体育学院是全国仅有的开办医学本科专业的体育院校,形成了本、硕、博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20世纪50年代,成都体育学院开办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开启了对运动创伤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将“体医融合”作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和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伤科诊疗、正骨、理筋、按摩和伤科用药、练功养生康复的经验与中医学、现代医学、体育学紧密融合,不断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医运动医学学科体系。半个世纪以来,在人才培养的长期探索中,淬炼形成了“体医渗透、中西结合、防康并重、服务健康”的学科特色,为体育系统和卫生系统培养了大批骨伤科和运动医学人才。
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成都体育学院充分发挥作为国内仅有的同时具有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授予权体育院校的特色办学优势,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服务体育强国建设,成立了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从国家战略需求层面诠释“体医融合”育才内涵,充分发挥中医药与体育在健康促进领域的显著优势,坚持教学科研并举,强调传承创新并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培养具有体育精神、服务人民健康的运动医学与健康促进人才。
积极服务体育强国建设。自2008年起,在历届夏奥会、冬奥会的备战过程中,成都体育学院共承担奥运医疗科技攻关项目近百项,为国家乒乓球、篮球、举重、曲棍球、羽毛球、射击、射箭、艺术体操、短道速滑、冰壶等奥运金牌队伍提供医疗科技保障服务,曾两次荣获奥运会贡献奖。
优方法,构建以“体医融合”为核心的运动医学与健康促进人才培养体系
搭建全方位人才培养平台。成都体育学院在“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思路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坚持“素质是根本,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搭建协同、共享、创新、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平台,将教学、科研和临床有效结合,通过课程建设、实践训练、技术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进行全员育人,从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塑造3个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学校整合教学系、研究所、附属医院资源,成立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搭建了教、科、临相互协同的学科发展平台;充分依托奥运科技攻关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服务、国民体质监测平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搭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康应用实践平台;深入改革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加强与腾讯、舒华等名企合作,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直属附属体育医院是三级甲等骨科专科医院、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的重要支撑。
学校实习实训基地覆盖医疗系统、竞技体育与全民健康领域。目前拥有国家级别训练中心、各省市体质监测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10余家企事业长期合作单位;四川省内数家实习基地;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和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挥运动医学学科优势,深入开展奥运医疗保障合作,创立了运动伤病防治及康复的“医体融合”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科医服务标准,助力奥运健儿取得佳绩;依托国家奥运科技攻关和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项目,学生在本科期间,即有机会进入高水平运动队进行实践工作,曾涌现出47名在读学生服务平昌冬奥会周期、两名随队出征,助力实现我国短道速滑男子项目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等经典案例,
建设“一体双翼”实践教学系统。学校不断丰富体医融合的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医学基础扎实(厚基础),体育素质和创新能力卓越(重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宽口径、多方向)”要求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批体医融合的特色课程,大力推动科研、临床成果进课堂、进教材,集成创新出版系列特色教材。建立了以“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载体,附属体育医院和高水平运动队为两翼的“一体双翼”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了教学系、研究所、附属体育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源,搭建教、科、临协同的学科发展平台,组建了一支“上临床、下运动队,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医师/康复治疗师)教师团队,教师大多具有奥运医疗保障工作经历,在运动伤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别具一格。课堂教学不断创新,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将教学地点设在运动场馆,结合运动训练实际情况传授知识技能。按照医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的要求,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还有机会进入高水平运动队实习、实践,同时熟悉体育运动规律,了解运动项目特点。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成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获国家教育部门特色专业建设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等3个国家级别、4个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运动康复学、运动人体科学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运动解剖学”被评为首批国家一流课程,形成了“运动针灸学”等11门特色课程、两门四川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四川省精品课程,撰写了《运动软组织损伤学》等系列特色教材,运动医学与健康促进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
结硕果,探索实践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体育和健康战略的体医融合之路
成为“队医的摇篮”。在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实践中,成都体育学院涌现出多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医务总监、亚足联医务委员会委员、美国运动医学会科研奖励委员会主席等人才。学校为各类国家队做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多次获得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在参与东京奥运医疗保障的60多位医疗专家中,有20位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成为东京奥运医疗康复保障的主力军,赢得了行业的尊重、社会的认可以及国家的肯定,被誉为“队医的摇篮”。
助力奥运争光。成都体育学院在承担历届夏奥会、冬奥会奥运医疗科技攻关项目中,其精湛的专业技术、优良的工作作风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一致好评与高度认可。东京奥运会期间,医疗保障服务团队重点围绕中国队新冠疫情防控的全员零感染目标和运动员伤病诊疗与疲劳消除等开展保障工作,充分发挥学校郑氏中医运动医学特色优势,将郑氏特色骨伤学与运动项目伤病特点相结合,将传统的中医推拿、针灸、放松、牵引、拔罐等技术与西医相结合,缓解和解决了运动员因伤病带来的后顾之忧,确保运动员以良好状态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东京奥运会期间,成都体育学院直接参与医疗科技攻关服务的体操、射击、羽毛球、三对三篮球、击剑、跳水等国家队,共获得17枚金牌、13枚银牌和9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惠及人民健康。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体育在健康促进领域的显著优势,将竞技体育医疗实践的优势反哺人民健康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了“国民体质测评与监督项目平台”以及“健康网络平台和专家诊疗系统”,年均开展健康服务20余万人次,完成“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科学锻炼与全民共享”巡讲1100余场,遍及全国23个省份及四川省各地市州,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组建“运动健康指导”专家团队,受邀为国家和省级管理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科学健康知识系列讲座,指导全民健身、民众营养,积极倡导运动促进健康,得到业内人士及社会的高度赞誉。在创造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推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持续发展。(钟馨 吴汉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