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弦歌不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 成都市玉林小学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武侯区位于蓉城锦江之南,成立于1991年,因境内的武侯祠而得名。延续着千年巴蜀文脉,这里也是中国西部近代教育的摇篮。1905年,中国西部的首所现代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创办于武侯区华西坝。抗战之时,华西坝又荟萃了中国较好的5所基督教教会大学,有大学亦有大师。

    风过华西坝,扬起武侯教育的书卷。除高等教育外,武侯区基础教育也不乏百年名校。创办于1908年的川大附小、1908年的成都十二中、1915年的第十幼儿园、1915年的弟维小学、1916年的成都市晋阳小学、1919年的簇桥小学、1921年的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都已有百年芳华。

    建区30年,武侯区坚持文教传承、砥砺创新,谱写着新时代武侯教育的新篇章。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见证着武侯教育30年的风雨历程:1992年,全区展开愉快教育探索,为全面素质教育奠基;1998年,成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区”;2003年,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捆绑式”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2011年,成为全国首个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区;2014年,探索“两自一包”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2019年,成为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

    “30年,我们实现了从乐学武侯到优学武侯,再到智学武侯的跨越。”武侯区教育部门负责人陈兵说,这是武侯教育的成长与跨越,更是武侯教育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写照。

    乐学,根植于武侯基因的教育初心

    1990年9月,成都市区划调整设立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5个城区。1991年1月1日,武侯区正式对外办公。

    建区伊始,武侯区百业待兴。就教育而言,1991年,武侯区仅有小学48所,在校学生24689人;管理体制不完善、办学效益不高、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也摆在了武侯区的面前。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这是武侯区建区伊始就站到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教兴区”战略。明确要加大教育投入,大力鼓励体制机制改革,全面优化师资,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点亮了武侯教育的希望,更点燃了武侯教育人干事创业的热情。

    “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尊重,这是刻入武侯教育基因的。”陈兵介绍,建区后,武侯教育的第一项区域性改革便是“实施乐学教育,提高办学效益研究”,旗帜鲜明地打造“乐学武侯”。

    1992年,武侯区以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为龙头,组织8所小学参加“乐学”课题研究,实践愉快教育课题教学,让孩子们乐学、会学、创造性地学。

    “在乐园中育人,是龙江路小学一直坚持的办学思想。”龙江路小学校长杨尚薇介绍,上世纪80年代,龙江路小学就开始实施愉快教育的整体实验研究,学校是愉快教育全国7所实验学校之一。1991年随着区划调整,龙江路小学归属武侯。当愉快教育探索从一所学校的办学实践上升到区域教育改革时,愉快教育的攻坚性就体现出来了。

    武侯区开展愉快教育区域教育改革,这个内容切中应试教育积弊,在当时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共鸣。“愉快教育的课题教学模式研究”被省教育主管部门列为1991年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

    1994年,武侯区愉快教育研究取得可喜成绩:劳动路小学整体育人的教改实验;永丰中心校“培养良好习惯,打下乐学基础”的教改实验;金陵路小学“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的教改实验;九眼桥小学“创设愉快的课堂学习情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的教改实验;太平南街小学“实施信任教育,变学业不良学生厌学为乐学”的教改实验等,都得到广泛好评。

    “愉快教育”的实践,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四川省及全国各地教育界的好评肯定;1994年武侯区因此承办了第五届全国“愉快教育研讨会”。

    对“乐学武侯”的推进,武侯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愉快教育”。要去除应试教育的沉疴,需要的是一剂“全面发展”的猛药。

    在多数人尚不知电脑为何物的年代,武侯教育人敏锐捕捉到了信息时代的先机,并积极着手布局。1994年,武侯区计算机教育中心建立,并确立“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构造乐学环境”的教改课题。同年11月,武侯计算机实验小学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

    1995年,武侯区建立科技辅导员培训制度,建立科技教育论坛,聘请10名专家、教授为科技顾问,深入开展星期日科技辅导站活动。同时,结合愉快教育经验,开展“愉快双语教学实验”课题研究,磨子桥小学、玉林小学等10余所小学共同研究,这一提升英语教育效率的有益探索,被列为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

    到1996年,武侯区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实施乐学教育提高办学效益研究的意见》,系统提出:一流教育质量、一流办学条件、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福利待遇的“四个一流”。明确了愉快教育、计算机教育、艺体教育、勤工俭学教育的“四个特色”。以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为特征的区域性“乐学教育”实验全面推广,推动武侯区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武侯教育初期的发展之路,就像上台阶,一步步踩实台阶,再不停地向上攀登,而不断地攀登又总能看到新的风景。很快,武侯区的学校特色凸显,东桂街小学计算机教育特色、磨子桥小学的外语教学和“阳光教育”特色、玉林小学的科技教育和美术教育特色等,闻名全市乃至全国……一幅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图景,在武侯区徐徐展开,并逐步成为现实。

    优学,从人民出发的武侯教育追求

    进入21世纪,武侯区城乡一体化进入高速推进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武侯区开展技术创新,并强化企业管理,初步形成了食品、家具、皮革制品等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实施农民“新居工程”,为城乡统筹发展助力。

    教育具有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变的独特功能,理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武侯区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建设小区配套学校、改扩建已有学校等方式,优化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武侯区看到了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早在2001年,武侯区全面通过“普九”验收后,就开始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武侯区教育现代化第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发展目标。

    在实践中,武侯教育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深化改革,形成了既“造峰”又“填谷”的良性发展态势。2003年10月,武侯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成都市武侯区提高城郊小学办学水平的实施办法》,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城郊学校发展纳入对应城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考核之中。让校长作为考评组成员参与到考核过程中,使学校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建设者。

    “从2003年到2007年,武侯区着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这让武侯教育的基础更加厚实,均衡化程度更高。”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西区学校校长胡平回忆,当时自己是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名教研员,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武侯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过程。

    为了确保城乡学校拥有同等的待遇和资源,武侯区将区内原属4个乡镇管理的18所乡村中小学划归到区教育主管部门直管,这项政策看似简单,却打破了多年以来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同一个管理平台上发展,完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第一步。

    在城乡学校统一的管理平台基础上,武侯区将12所城郊小学与城区12所品牌小学结对、联体,实行“捆绑式”发展,并确定了“捆绑”的原则:硬件和软件都只能由城市流向农村,农村学校的资金和人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融合利用两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自此,包括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成都市玉林小学、成都市棕北小学在内的12所知名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连成了一体,12所城区小学的校长,分别成为相应的“捆绑学校”校长,原12所农村小学校长成为副校长,城乡两所学校在管理和教学上实现充分融合。

    “捆绑”和“松绑”这一看似矛盾的两大举措,不是简单的“帮补”关系,而是共同促进的过程。“高位均衡”的背后,武侯教育的综合改革被全面激活——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推出“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学校管理办法。

    与此同时,武侯区一个个“名校集团”也陆续诞生,以名校为龙头,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为手段,带动新校、弱校、民校、农校共同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全区成立了四川省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成都市棕北中学、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成都市玉林小学、成都市第十幼儿园、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等多个名校集团,共纳入48所学校,充分利用龙头学校的品牌价值和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区域扩散,实现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