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百年初心 传承师者精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着眼长远,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筑基护航,更需要广大教师传承师者精神,敢啃“硬骨头”、勇于担当,不负人民重托、国之期待。

(三)

    面对已然开启的新征程,历史与未来决定了教师必须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动力,让师者精神永绽光辉,为国家培育时代新人。

    传承师者精神,教师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学生成长成才。

    坚定理想信念,要像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一样,用强大的理想做最坚实的铠甲。“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会带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走进那些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的地方。这种源自内心的指引可以让人无畏艰险,勇于攀登知识的高峰,给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坚定理想信念,要像乡村教师孙浩一样,潜心耕耘,用坚定执着践行当初的誓言。安徽宿州,汴河北岸,如古老的河水一样,他以纯真之心诉说着对孩子的深情,年复一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教师要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用心守候学生的成长。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好老师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用信仰之光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百年党史蕴含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丰厚养料,广大教师应身体力行,带领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历史智慧,传承红色基因,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为筑牢理想信念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传承师者精神,教师要用高尚的品格支撑起教育的风帆。

    河北大山里,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李保国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扎根深山17年,张玉滚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他们的身上展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树起了一座师者品格的丰碑。

    德者,师之魂也。教师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涵养高尚师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要以人格魅力、模范品行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努力成长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爱国是最宝贵的品德,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要在平凡岗位上发挥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让学生的德与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启迪、润泽和提升,使之深刻领悟到报效国家和民族、爱己爱人的道理。

    传承师者精神,教师要用智慧的力量点亮学生的求学之路。

    2020年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95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张礼不甘落后,变身主播上网课,一时成为美谈。湘潭大学退休教授沧南,耄耋之年仍坚持潜心钻研,指导学生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这些师者身上展现了扎实学识、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品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典范。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门槛大为降低,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适应这种学习生态的变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发展境界,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国家,人才是根本。教师要与时俱进,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吸纳科学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创新师生关系模式,在教育创新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承师者精神,教师要用仁爱之笔擘画教育的未来。

    湍急的江流中,教师王红旭不顾危险,舍己救人;扎根重庆大山里的扶贫校长张涌涛,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还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在讲台上精益求精,做科研心系育人,在结束最后一场博士生论文答辩后于梦中溘然长逝,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于瑾用生命诠释对学生的爱……他们无一例外,用行动演绎了师者的大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是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用细致的关爱之心帮助学业、生活困难的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爱学生,就是要为他们成长铺路。潜心耕耘,用热爱教育的定力、仁爱奉献的初心,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坚守中,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一路走来,在他们身上,有多少坚定前行,多少师者大爱,多少无私奉献……眺望未来,教师将与学生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将以信仰支撑起远大的教育理想,用高尚的情操驱散世俗的迷雾,用渊博的知识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仁爱之心铸就教育的灵魂。他们将用爱的力量化作教育事业前进的巨大动力,化作民族复兴的强大助推器。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中,教师将矢志不渝,奋力谱写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篇章。

(四)

    百年奋斗路,拳拳赤子心。党的风华正茂映照着教师的意气风发。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眺望未来,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厦正拔地而起,教师是奠基者、建造者。

    从昨天走向今天,我们因师者精神的伟大而备受鼓舞;从今日奔向明天,我们要为教师群体的发展而谋划发声。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减轻学生校内校外负担……未来的教育航道上有诸多必须征服的巨浪,需要教师抱定信念、迎难而上。如何让教师队伍强如参天巨树,新芽岁岁破枝、枝干年年伸展?唯有强师惠师!

    奔赴教育新征程,强师惠师需要持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参加教育工作20余年,工资增长近20倍,我自己挺满意现在的生活。”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有教师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只言片语中流露出身为教师的幸福感。

    幸福感来自尊师重教的时代强音。“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关怀言犹在耳。

    幸福感来自一个“不低于”的目标实现。2020年,全国2846个区县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撕下了教师收入微薄的标签。

    这背后是国家以法律制度为利剑,为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作出的努力。

    6月的夏天,一张张高考志愿单和求职意向表说出青年学子的心之所向,“师范热”“教师热”成为新时代的新气象。与吸引人才同样重要的是留住人才,这需要持续提高教师尊严和地位。

    地位的提升体现于更实在的待遇保障。无论是国家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连续多年超过50%,还是地方拿出“教师未兑现教育质量考核奖,公务员不能发放综合目标奖”的魄力,都是这个时代对教师的厚爱。其中既要解决好教师与公务员待遇的“对标”问题,也要兼顾不同教师群体的收入差异。

    尊严和地位彰显于更体贴的人文关怀。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生老病死。他们得到的尊重,应该是有温度的。疗休养制度、体检制度深入落实,公共场所提高优待。教师感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会润物细无声地洒在孩子心间,滋润教育的土壤。

    奔赴教育新征程,强师惠师需要充分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百年奋斗路,教育的发展与党的奋进征程交相辉映。

    深化改革被写进这个特殊的年份。2021年,仅1—8月,近50项事关教育的政策发布,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定方向、定框架。

    历史长河会记住这个特别的时间节点。刚刚过去的盛夏,“双减”政策重磅落地,教育改革直指最尖锐的问题。

    校内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攻坚克难的主力军。教师的内生动力不可能仅依靠责任感。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更深入地推进,会给教师注入向着未来奔跑的力量。

    这意味着教师将看到更加干净、纯粹的校园环境。他们不必因各类非必要的检查、评估、评价而皱紧眉头,不必因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被强硬束缚,更不必因职业上升通道而焦头烂额。

    这意味着教师身处更加科学、灵活的评价体系。超额的付出可以得到合理的回报,教学工作实绩会有科学的评价,职称评聘突破岗位结构限制。

    优秀的教师站在教学一线,个性的教师尽展其才。有活力的学校因此生成,有梦想的孩子因其成才。

    奔赴教育新征程,强师惠师需要给予教师全面的成长空间。

    相较于其他职业,教师的独特幸福是能够享受生命的双重成长。科技潮流滚滚而来,知识更迭速度不断加快。给新时代教师队伍快速提质,必先搭建广阔的平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