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教书育人担使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扫二维码观看精彩视频 扫二维码乘红船出发

    穿越世纪风云,翻开历史长卷,师者在群星中闪耀着光芒。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坠青云之志;他们坚守三尺讲台,不改育人之乐;他们坚持教育创新,不畏改革之难。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书写了师者的无上荣光。

矢志不渝守初心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

    【师者故事】

    “草人”任继周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草,踩在脚底,最容易让人忽略。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却与草结缘一辈子,他是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草业科学的开拓者,为我国草业科学教育和科技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之下,藏着的是想象不到的危险和艰苦。但任继周仿佛就是为草而生的,几十年来,一头扎在草原、牧区搞研究,艰苦备尝,乐此不倦。

    1950年,26岁的任继周从南京中央大学启程前往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这一路不像今天有高铁、动车,只有蜿蜒的碎石路和破旧的汽车。从西安到兰州,走土路、睡土炕,颠簸了21天,任继周和家人终于到了兰州,从此就在西北草原扎下根来。

    在野外搞调查研究,睡帐篷、钻草窝,与虱子、蚊子同眠是常事。任继周就用杀虫剂浸泡衣服制作“毒甲”,晒干后穿上进入草原,一待就是几十天。

    草原上没什么正经吃的,“正餐”就是一碗面片儿汤就一碟腌韭菜。那腌韭菜不是用盐而是用苦水井里的盐碱水腌渍的,吃进嘴里光苦不咸。

    草原路迢迢,没有汽车,除了牦牛,别的能骑的动物任继周都骑过。最受罪的是骑毛驴,倔驴不走路中间,要么擦着山岩走,把人的腿磨得厉害:要么走在万丈深渊旁,搞得人提心吊胆。

    穿“毒甲”,吃腌菜,住帐篷,骑毛驴,上世纪50年代,任继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在海拔3000米的高山草原上创建起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地试验站。

    此后的数十年,任继周跑遍了西部每一块草原,探索着草地、草原、草业科学发展规律,思索着它们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联系与交融。

    任继周将深厚的科研成果和扎实的一线调研融入草业专业教学,他几乎参与了中国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培养了我国草业科学界早期的大部分人才,带出了中国草业科学的“黄埔军校”。

    不久前,任继周主编的国内首部农业伦理学教材《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出版了。“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还想要多发一分光和热。”已经97岁高龄的任继周希望全国的相关高校、专业将这门课尽快开起来。

    周代的官职中有“草人”,《周礼》记载“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任继周说,自己研究了一辈子草,就是个“草人”。70余年来,“草人”任继周把全部精力和热爱都倾洒给草原和农业。

    【画外音】

    从研究如何让草长得更好,到提出藏粮于草,再到探究农业伦理,不论是条件艰苦,还是年事已高,他都没有忘记年少时立下的志向——改变国人膳食结构,让国人更加强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这是任继周当年奔赴兰州时导师的谆谆教诲,是任继周矢志不渝坚守初心的写照。

    我们的民族从不缺少坚定理想、坚守初心的师者,他们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翻滚起朵朵浪花,激越有力。

    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竺可桢赴美留学、学成归国。在抗日烽火中,他带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四易校址,坚持办学,诞生了浙大“求是”的校训,培养了李政道、程开甲、谷超豪等科学精英和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复旦大学教授钟扬16年跋涉在青藏高原。他不仅为国家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也在高原撒播下科学和人才的种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重器,不能受制于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把强大国防作为毕生追求,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在学生心中,有“坦先生”指路,千难万难都敢闯一闯。

    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从百年前争取民族独立,到今天走上复兴之路,这些感人故事的背后无不闪耀着理想信念的光芒,诠释了人民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桃李有言】

    “我上大学,任先生上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授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讲草原学是干什么的、学了有什么用,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专业导论。他的课讲得生动有趣,能使人强烈感受到草原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任继周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回忆道。

    “任先生特别关心年轻人,只要发现可造之材,就不遗余力培养。他有很高的学识,但从不觉得创建了学科‘功成名就’就不用再努力。”南志标说。

一片丹心铸师魂

    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

    【师者故事】

    “小个子”老师张万波

    在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教育界,提到第五中学的张万波老师,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声“好老师”。今年教师节前夕,他被评为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1997年,24岁的张万波满怀教育热情来到本溪县南部的一所山区中学——祁家堡中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后来祁家堡中学并入镇上的第五中学,仍然离县城100多公里,张万波就在乡村教育扎下根来。

    初为人师,个头不高的张万波引起家长的疑惑:这个“小个子”老师能不能管好班级?张万波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到我手上。”

    一天班里有名学生没有来上学,张万波放学后骑上自行车就往学生家里赶去。看着学生家里的两间泥土房和乱糟糟的陈设,他心酸不已:这哪里像一个家啊!

    当晚,张万波住在学生家,和他谈了很多。原来,这个孩子的父母离婚,父亲外出务工,已经有了辍学的想法。

    “不怕,以后一切都有老师!”第二天,这名学生就回到了校园,学习比以前更刻苦了。张万波每月都从为数不多的工资中给这名学生一定的生活费,时常还买一些日用品。2001年中考,这名学生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而他们班一共才考上3人。对于好苗子多去外地上学的农村中学而言,这在当地是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从那年开始,祁家堡地区的老百姓认识了这个“小个子”数学老师——张万波!

    课比天大,是张万波这个数学老师坚持的定理。每当工作和家庭的天平需要平衡时,他都选择了工作。“我知道我的家人需要我,但那些处在人生第一个路口的初三学生更需要我。”

    有学生上学翻山越岭,路途遥远,为了让这些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张万波带着他们住校,为他们做饭、洗衣服;几名从外地转学回来的学生叛逆极了,张万波没有放弃,他每天晚上陪他们学习,和他们住在一起。最终学生没有走上歪路,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

    唯一一次家庭和工作的天平向家庭倾斜,是母亲的一次肝脏切除手术。在张万波陪护母亲的20天里,远在120公里外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打来电话问候老师,他们把自己的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表现得比平时还好,身心俱疲的张万波感受到了莫大的安慰和幸福。

    许多的荣誉接踵而来,县城里条件更好、待遇更优的学校向张万波抛来橄榄枝,他都拒绝了。张万波还是没有离开他挚爱的乡村教育,没有离开他挚爱的数学课堂。

    【画外音】

    要说张万波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倒也没有,他只是日复一日上好每一堂课,年复一年坚守在农村学校,用爱心和耐心教农村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默默耕耘着教书育人的一方天地,用无私奉献和执着坚守书写对乡村教育的大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