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由老一辈革命家于1952年创建。学校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2011年,学校以市级教育规划课题“中职学生社团建设与提升学生素质的实践研究”为依托,针对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范畴认识不统一、培养阵地和路径单一、评价标准缺失”等问题,协同重庆开放大学开展研究和实验。经过5年研究实践,探索出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立德树人之路,2016年,形成了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校—社—企”协同培养实施方案。2017年起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全面实践这一方案,在办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问题导向,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健全
(一)对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范畴认识不统一
一是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体特征不突出,二是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不明确,三是对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功能认识较片面。
(二)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阵地和路径单一
一是培养阵地单一,多数中职学校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阵地等同于学生实习见习的企业;二是培养的形式单一,主要以实习见习和社会服务活动为主;三是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与日常教学未融合。
(三)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标准缺失
一是缺乏与中职学校专业对接的评价项目,二是没有用于社会实践能力真实场景评价的标准和工具,三是没有体现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关注。
靶向施策,创新“校—社—企”协同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路径
(一)研究构建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模型
1.初步探索社会实践能力模型。2011年,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启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实验项目。同年,申报“中职学生社团建设与提升学生素质的实践研究”市级教育规划课题。2011年5月,牵头校、社、企共17家单位组建重庆市渝中区社区教育联盟,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准则,共研社会实践能力模型。2014年,初步研究出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模型。
2.实践检验社会实践能力模型。2014年底,申报市级重点课题“中职学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策略研究”,社区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扩大至26家,与企业共建“双创”基地4个,与重庆开放大学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研究,积极开展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检验,发表相关论文21篇。
3.运用推广社会实践能力模型。2017年,学校教学成果“‘校社协同、生民共进’——中职学生‘社会参与’素养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渝中区政府部门在学校挂牌成立渝中区教育学院分院,发表相关论文两篇,申报相关市级课题3个。
经过研究实践,学校将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在校内外直接或间接地了解社会,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能力。基于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了包含社会认同、社会关怀、社会交往、社会学习、社会生产等5个方面的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模型。
(二)“校—社—企”协同共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阵地
从“校—社—企”各方利益需求出发,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三方联动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阵地,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育人格局。
1.学校融入社区,建立社区实践基地。2011年,学校牵头建立由街道、社区、市养老服务业促进会等17家单位组成的“校—社教育联盟”,在社区先后建立13个社区实践基地,制定了《重庆市渝中区社区教育联盟章程》《重庆市渝中区社区教育联盟管理办法》《学生社区服务手册》等10余个制度文本,进一步规范社区实践过程。
2.社区联手学校,共建社区教育学院(分院)。区政府部门在学校设立社区教育学院分院,学校根据专业开设情况提供培训项目,并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资源,社区组织居民、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到学院接受生活技能、文化素养、职业技术、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培训,学校根据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培训,并担任“助教”“助管”,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拓展了校内空间。
3.校企互融互通,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学校与丫丫田教育、丝域美发、水之语美容会所、科马汽车美容公司、邓鸿吉创意发明学院等企业合作,共建幼师咖啡学院、丝域学院、水之语美容基地、科马汽车美容基地、邓鸿吉创意发明基地等16个“双创”基地,校企共同开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训。
(三)探索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四课四进”培养路径
从培养学生的家庭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社会生产能力的目标出发,按照“认知—锻炼—应用—内化”的实践能力培养逻辑,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进课堂—进社团—进社区—进企业”的路径,探索了“四课四进”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1.第一课堂:课程学习“认知”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课程的课堂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社会生活能力、家庭生活能力、社会生产能力的基础知识,通过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爱心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大师名师进校园、创新创业讲座等16项活动,培养对社会实践能力的认知。
2.第二课堂:社团活动“锻炼”实践能力。以学校开设的社团活动为载体,以社团为阵地,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参与社团开展的大师进校园、节用惜福、礼仪接待、社团活动、专业技能展示等15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发现问题,弥补自身不足,拓展知识,提升能力。
3.第三课堂:社区服务“应用”实践能力。依托社区实践基地、社区教育学院,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应用,通过开展民族记忆、生态保护、沟通技巧、扮靓社区、海潮志愿者服务等7项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小区,为居民开展服务和相关技能培训。每年,学生进社区达3000人次,服务对象2000余人次。
4.第四课堂:企业实习“内化”实践能力。借助企业实践基地、“双创”基地、双主体专业学院的资源,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珍爱生命教育、拜师礼、企业实践活动、“双创”沙龙等8项课程和主题活动,使各种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实践能力。近5年来,组织“双创”沙龙80次,开展创意发明讲座90次,组织师生参加专利申报30个,参加国际国内创意发明展3次。
(四)构建“多维立体”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根据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以促进综合素养提升和终身发展为目的,将实践能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建立了校、社、企多方协同的评价体系。
1.开发真实场景评价标准。围绕社会实践五大能力,在原有课程评价基础上,根据7个专业大类,增加了38个真实场景评价项目,开发了包含7个维度、24个评价指标的评价工具量表,形成了社会实践能力评价标准。
2.建设社会实践能力积分银行。校、社、企三方协同,依托社区学院学分银行平台,建设社会实践能力积分银行,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个人成长档案袋,将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可积累、可转化、可追溯。
3.评价的结果运用。在校期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考核结果被纳入学生个人奖学金、助学金、评优评先推荐,就业优先推荐和毕业操行鉴定。毕业以后,将评价作为学生终身发展追踪的依据,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
以生为本,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一)创造性地构建了首个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模型
突出中职学生特点,构建了包含社会认同、社会关怀、社会交往、社会学习、社会生产等5个方面的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模型。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思想,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思想修养的统一、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自身价值与人民利益的统一、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生存生活与生产创造的统一。
(二)创新了社会实践能力的校—社—企协同培养、融合发展机制
基于协同理论,组建了校—社—企教育联盟,搭建三方协同培育阵地,通过资源整合,探索社会实践能力模型,开发相应课程和资源,推进实践活动落实,完成了中职学校建设与育人主体从单一到协同的转型,实现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与社区建设融合发展的机制转换。
(三)创新了基于真实场景的全过程评价
破除传统的校内考核方式,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基于真实的服务项目创建真实的评价场景,在评价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真实评估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实现从学习到运用的实时评价,实现学生从“在校生”向一个完整的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