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厚植“三会”素养的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9-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川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基地学校——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学道街小学于1988年创造性地提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三会”育人目标,走在全国前列。为了落实“三会”又创建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即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目前占地300多亩、建筑物10000多平方米),在当时西南地区属首家,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以劳动教育基地为纽带,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和基地劳动教育四维贯通协同,学道街小学历经33年的不懈努力,不断彰显劳动教育特色,形成了“天人共育、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理念,构建了成熟的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基地从1995年2月起,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现在累计接待学生近50万人次。近年来,有1个国际联盟组织、12个国家部门、30余个省级部门、100余个市级部门,共计500余批2万余人次到学校考察学习劳动教育工作。有20多个省的500余所学校的校长到校考察学习。

    构建体系

    以“三会”劳动素养为导引 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学道街小学劳动教育走过酝酿期、探索期、初步示范期、成熟期、升华期五个阶段,逐步形成以“三会”劳动素养为导引的五大体系:目标体系、空间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支持体系。其中建构目标体系、空间体系、内容体系和支持体系是协同劳动教育实施的前提。

    1.建构“三会”素养目标体系

    “三会”素养,在劳动领域是以劳动习惯养成为重点,倡导“会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三会”劳动素养目标分三个维度:学会学习是劳动认知维度,学会做事是劳动践行维度,学会做人是劳动情感维度。“三会”劳动素养以学段目标为纵向坐标,过程目标为横向坐标,构成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劳动教育学段目标分为低年级目标、中年级目标和高年级目标,体现学生的进阶成长历程;劳动教育过程目标分为前置目标、中置目标和后置目标,体现教育过程的时序发展。

    2.打造“四维”劳动教育空间体系

    打造集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基地、学校、家庭和社区“四维”一体的劳动教育资源配置与活动开展的空间体系。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在基地的规划、建设等方面形成策略。规划基地考量四项条件:安全方便、距离适中、资源丰富、可持续发展;建设基地遵循五项原则:分步实施、活动优先、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以基地为纽带,功能布局为衔接,资源布局为本源,构筑了幸福生活区、快乐服务区、农事劳作区、综合实践区等四大劳动与实践空间,各空间在基地和家校社中相互贯通,连成一体。如:农事劳作区是将基地水保科普园、校园绿植区、家庭种植养殖角、地方特色农业区整合为一体。

    3.构建“四维”劳动课程体系

    以“三会”目标为统领,以“四维”资源为依托,与四大劳动空间衔接,形成了幸福生活、快乐服务、农事劳作、综合实践等四大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中,具体的课程门类和活动项目以学本、指南和清单的形式予以呈现。

    ⑴利用特色资源开发学本。开发《水土保持》《米饭的来历》《辣椒种植》《气象》《家乡的茶文化》《我爱家乡的茉莉》《竹编》《加工创意》《陶艺》《劳动教育》等10本劳动教育学本,学本分单元、分章节、分课时编排,系统性强。

    ⑵以主题为线索设计活动项目。具体活动项目有基地实践、社团活动、家务劳动和志愿服务等。如:基地劳动实践项目有四大类25项,其中种植养殖有15项:认识农作物、认识农具、种菜、栽花、植树、采摘;割草、喂鱼、喂猪、养兔、养鸡;探究无公害蔬菜栽培、椪柑种植、巨桉管理、稻田病虫害防治。活动项目以“流程化指南”和“劳动教育清单”的形式予以呈现。

    最后,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完善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安全保障和制度保障,形成整体联动的支持保障体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实施。

    建立初心

    以劳动教育为抓手 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

    学校在实施“三会”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城区学生出现了不珍惜粮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远离大自然、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现象。城区学校在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劳动服务意识、自理自护能力、农事劳动技能等方面缺乏锻炼平台,县城学校的环境和手段不能满足“天人共育、知行合一”的需求,难以全面实施“三会”素质教育。为此,学校以劳动教育为抓手,通过天人共育、整体育人,落实知行合一、育整体的人。由此开启学校劳动教育初心,切实推进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

    天人共育——整体育人。具体而论,就是把基地、家校社中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各种自然资源作为一个系统来统整;同时全学科融入,多活动融合。以基地为纽带,从校园出发、走进家庭、走向社会,整体架构、综合实施,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融合机制。

    知行合一——育整体的人。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具备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指在劳动教育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实现“三会”劳动素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基于劳动教育,融通德智体美,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实现“全人”教育

    落实操作 

    以基地为纽带 四维协同实施劳动教育

    基地是劳动教育的引擎、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导、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基础、社区是劳动教育的拓展。以基地为纽带,基地和家校社协同实施劳动教育

    1.依托四维空间,实施劳动教育

    ⑴以基地为引擎的劳动教育策略

    基地是学生集中劳动的中心,每名学生每期会参加一周的基地实践活动,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进自然、贴近生活的劳动实践,大大点燃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同时促进了劳动能力的提升,是劳动教育的引擎。按照劳动素养的形成过程,基地劳动教育实施分三类:一是以参观访问为主的体验式,如:参观水库、参观水保园、观察农作物等;二是以动手做为主的实践式,如:煮饭、炒菜、收拾餐桌等;三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探究式,如:分组探究科普水保园区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

    ⑴以学校为主导的劳动教育策略

    ⑴学校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基地劳动周、学校劳动、家务劳动、社区服务性劳动,在劳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按照劳动课型划分,学校劳动教育分为五类:一是指向四维的综合型劳动课,如:劳动常识学习、竹编制作等;二是物化创意的设计型劳动课,如:小制作、小发明;三是发展“五育”的融合型劳动课,如:在各学科中挖掘劳动元素或以某一劳动项目为载体,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四是彰显兴趣的社团型劳动课,如:烘焙、刺绣、陶艺等;五是服务校园的岗位劳动,如:人人承担班级服务岗位、人人做好课后三件等。

    ⑴以家庭为基础的劳动教育策略

    家庭是孩子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主阵地,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家庭劳动教育按照劳动教育行动主体分为四类:一是家长示范引领行动,家长为孩子做劳动示范,帮助孩子提高劳动能力;二是家庭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劳动,激发孩子爱劳动的情感;三是家政日常岗位行动,孩子除做好生活自理外,至少还要承担一项固定的家务劳动;四是家校配合实施行动,按学校制定的《家务劳动教育清单》指导劳动,及时反馈。

    ⑴以社区为拓展的劳动教育策略

    社区是劳动教育的广阔天地,是劳动教育不断拓展的空间。社区劳动教育按照劳动与实践的特征分为三类:一是常态化公益劳动,如:每日清扫校园周边人行道;二是主题化劳动,如:植树节种树,椪柑节采摘;三是本土化劳动,如:采茶、插秧、收割菜籽。

    2.协同一体,实施劳动教育

    ⑴实施时间相补。以学生生活足迹为线索,科学规划学生劳动教育时间。一是专设劳动课:每周设必修课1节,进入班级课表;特设社团课程每周1小时,进入社团安排表。二是合理安排日常劳动时间:在家里,星期一至星期五做好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每日不少于30分钟;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务劳动,每日不少于1小时;在社区,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或主题劳动体验每月不少于3小时。

    ⑵实施环节相通。一个劳动教育项目,按实施过程展开的时序,分成前置课程、中置课程和后置课程。三个环节中,前置课程主要在学校开展,以示范讲解、交流分享为主,是课程实施的主导环节;中置课程主要在基地开展,以实地考察、操作体验为主,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后置课程主要在家庭和社区开展,以任务驱动、反复淬炼为主,是课程实施的巩固拓展环节。

    ⑶劳动评价同向。基地、学校、家庭和社区劳动教育评价目标相同,标准一致。制定了《学生劳动素养成长记录手册》,采用观察记录法、成长记录法、成果展示与分享等多种评价方法,主要从态度、成效、习惯等方面开展增值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