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马背摇篮”精神密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9-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段富含首创精神的历史,给安戈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记得那时孩子们创造的“玩阿姨”游戏,就是保育员在“要教育好孩子就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理念下,鼓励孩子自主生成的。

    今天,“孩子第一”的理念在六一人身上继续传承,化为他们对科学保教的不懈追求。

    那些来幼儿院年头久的老师,至今仍记得自己当徒弟时经历的保教检查,“戴着白手套到处摸,不允许见黑”“问班级针线盒里大针有几根、小针有几根”。“这种提问让我们明白,作为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教育无小事。”如今已成为“宝藏老师”的陈皓,把这种严格和严谨也传给了徒弟。她不禁感叹:“真不知道六一人到底在这些细节上倾注了多少心力。”

    2014年,曹雪梅担任院长后,开始加强课程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六一的课程根据社会需要与幼儿发展情况不断革新,经历了从养成教育到“三个转变”(由“过严格的常规”变为“快乐的常规”,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需求”,由“消极的保护”变为“积极的培养、锻炼”)“三个关注”(关注表达、选择和交往),再到完整的“摇篮课程”体系的建立。

    时至今日,曹雪梅带着老师们不但构建了“摇篮课程”,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城市活动”这一课程实施载体。

    “幼儿院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基本元素,这里就是一座城市。在城市的生活中,幼儿实现了与人的充分交往、与物的深入探究、与事的充分接触。幼儿在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互动中生活、游戏、学习的活动总和,就是儿童城市活动。”曹雪梅说。

    如今,儿童城市活动已成了“六一小主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他们每天都在“儿童城市”中交往着、体验着、探索着、成长着。负责管理共享单车的大班孩子,每天都会把单车整齐地摆好,方便弟弟妹妹们取用。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会自然地传递爱。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六一的老师和孩子都很喜欢“马背摇篮”雕塑,老师们喜欢早晚来拍照,孩子们喜欢到马背上的小驮床里躺一躺。“这里一定有它的某种魅力在,只不过我们说不清楚它是什么。”刘佳佳老师说,六一人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它是幼儿院赋予的。

    或许,刘佳佳说的魅力,就是“马背摇篮”的精神实质——爱孩子。而“一切为了孩子”“孩子第一”,或许就是“马背摇篮”精神密码的内核。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