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韩立新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

    新闻回放

    日前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形态发育指标等方面持续向好,特别是身高。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又有新体现,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仍然存在,学生健康干预亟待加强。

    主持人语

    写新闻评论容易出现燃眉效应,越是当前的,越容易疾言其要,故评论员要做“冷静的促进派”。冷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是尊重事实中蕴含的观点的写作态度,是以客观事实为发表意见尺度的负责精神,是严肃的写作。这样的冷静是睿智的别名,是在任何媒体时代都不会过时的写作。今天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三名研究生的作品,都称得上是严肃的写作,在社交媒体喧哗的当下,坚持严肃的写作,是有前途的。

    

    身体动起来,提振精神风貌    

    郝博文(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

    提到体育运动,不少“佛系”大学生表示运动很累,喜欢宅在宿舍,选择“躺平”,推崇“修身养性”。但一到体质测试,部分大学生就慌了神。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下降。

    大学生的体质,不仅仅关乎着个人的身体健康,还关系着一个国家青年人的精神风貌。伴随体质健康下滑,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以及对未来工作抗压能力的下降。

    提高大学生体质,高校首先要向大学生宣传普及科学的健康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最佳处方。大多数没有运动意识的大学生,他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比如对着电脑屏幕久坐、晚睡熬夜等。因此要让学生意识到,早睡早起、积极运动是长期以来人类适应环境的选择,违背这个规律会给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

    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径。获得东京奥运会中国首金的杨倩就是清华大学“体教融合”实践的受益者。将体育资源与教育资源相结合,不只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该综合考虑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丰富学校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环境的营造也是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环节。营造适宜的体育环境要改革教育教学体制,落实好国家规定的体育工作标准;从技术设施、信息服务、体育指导等方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可以多吸纳优秀的体育人才,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要思考一下,有多久没有酣畅淋漓地跑步了,身体有没有亚健康的表现?须知,锻炼身体带来的舒适感是手机等电子设备无法比拟的。

    

    拥有强健体魄,未来更值得期待    

    范孜恒(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

    体质下滑的问题,应该引起大学生自身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首先是与大学生个人认知、生活习惯相关。尤其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同学,结束了高中时代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常有放飞自我的冲动。

    有的同学乐于参加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挤压了运动锻炼的时间;有的同学则放弃自律,课余时间躺在宿舍刷剧、看综艺、打游戏等,就连吃饭都习惯订外卖,懒得迈开腿。

    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提不起兴趣原因在于缺乏积极有效引导。相较于初高中的硬性运动要求,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体育课程进行选择。不少同学倾向于选择运动量少、容易通过的课程。也有些同学为了追求美和瘦,而采用不合理不健康的节食方式来减肥,最终损害身体健康。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未来,也关乎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拥有强健体魄是未来潜在的竞争力,作为大学生,我们有必要意识到提高自身体质健康的必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现有局限性。除了学校加强对学生锻炼的督促,大学里的体育社团可以更加丰富,带领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各班级在组织活动时可侧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既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也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建设。辅导员和班干部要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为班集体营造出浓浓的运动氛围。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个人培养健身意识,克服懒惰心理,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    

    刘思含(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

    从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来看,尽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大学生体质仍存在下降的趋势。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有诸多原因,比较直接的是学生体育参与水平不足。这与一些学校校园场地不足、器材不足、体育文化缺失以及学生自身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在高校内部管理方面,学校在资金分配与师资建设上更侧重能直接影响其排名的领域,而对体育学科领域投入较少;在人才培养中也仍存在“唯分数论”与“唯科研论”的导向。从学生的感受来看,在期末成绩考核中,体育成绩所占绩点比例较低,学生难免对体育课不够重视。

    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缺少体质健康知识、终身健身课程的传授。欧美一些高校普遍开设健康相关体质理论课程和体育运动课程,将其作为体质干预的一项策略,值得借鉴。实证研究也发现,终身健身课程能够有效将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从追求外表美观的外部动机,向追求身心享受的内部动机转变。

    高校承担着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责任,要把体育教学改革作为手段,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作为根本目标。通过创新体育教育理念,增加体质健康知识课程,构建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重视体育社团等手段,引导大学生从被动运动变为主动运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