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学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三三三”生态系统
西安文理学院运用系统论原理,通过强化组织管理体系,构建创新思维培养、创意实践训练、创业项目孵化“三递进”课程体系,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产业演进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融合”路径体系,打造高校、政府部门、企业“三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三三”生态系统,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催生动力、激发活力的作用,具有示范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三三三”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原理,从逻辑结构关系上看,在学校、政府部门、企业“三协同”育人体系的作用下,学校内部通过实施“三递进”课程体系和“三融合”路径体系,实现三者交互联通、协同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创新思维培养、创意实践训练、创业项目孵化的“三递进”课程体系
“三递进”是指创新思维培养、创意实践训练、创业项目孵化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形式为:课堂、实验室、创客空间的三层递进,即“一年级通识教育+二、三年级创新创业训练+四年级创新创业行为”。实质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递进:知识结构上的三层递进和职业能力上的三层递进。
第一层递进为体验性递进。主要集中于新生入学的第一、第二学期,以“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等通识课为渠道,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实现职业能力上的第一层递进,即明晰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对创新创业有初步的认识。第二层递进为基本能力养成性递进。在第三至第六学期,学生按照“实践知识—弥补不足—深化知识”的进路,实现职业能力上的第二层递进,即从职业体验到形成基本职业技能的递进。主要是通过开放实验室、支持学生学科竞赛、持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强化实践教学等渠道进行创新创业技能培养。第三层递进为兴趣性递进,在第七、第八学期,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技能实践,使他们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行者,实现职业能力上的第三层递进,即创新创业注册公司的真正社会实践。通过三层递进的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他们将来的创新创业实践和人生旅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兴趣基础。
知识结构的三层递进服从和服务于职业能力的三层递进,“职业能力”的递进是“知识结构”三层递进的实践落脚点。在“三递进”的课程体系下,学生从创新创业理论到创业实践、从职业认知到职业实践、从单一到综合的渐进式学习与实训,实现了思维层次递进,实践能力层层提高、社会视域层层拓展、人生境界层层提升。
构建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的“三融合”路径体系
“三融合”是指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和产创融合。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竞赛与创新创业融合+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融合+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融合。
1.专创融合。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本质上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案。学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可以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实践课程中选择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或教师科研密切相关的课程进行试点,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内涵融入专业教育。学校修订后实施《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打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的界限,增加了不少于40%的企业命题,以求真题真做。同时,紧密围绕专业核心技能,要求每个专业至少要参加一个省级以上的重点赛事,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训。
2.科创融合。即将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学校出台《关于提升教师能力的实施方案》《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科研人员进行分类评价,全面推进科研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政策落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技术成果转化,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对创新创业的推动作用。学校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建学科竞赛团队、设置学生科研实践岗、教师科研成果与创新创业大赛挂钩、教师评价与竞赛挂钩等举措,让本科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接受科学精神熏陶和科学方法训练,同时为学生开设“专利申报与知识产权”等课程。
3.产创融合。即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要求企业主动参与进来,由学校单方面主动变为校企双方共同主动,寻求深度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创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化。与传统的校企合作不同,产创融合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融合。学校建设了集创新创业活动、校企融合、科研成果转化、创业模拟体验于一体的“倍格硅巷·文理洄游”项目(既能持续稳定提供产业需求、又能将学科集群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既能把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对接和共享,又可提供创业环境、形成创业生态,在创新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既可实现主体相互依赖、又能共同演化的松散型联合实体),其运行逻辑是: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命题,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在企业和学校教师指导下完成命题解答,企业购买解决方案。
打造高校、政府部门、企业“三协同”育人体系
“三协同”是指行业企业、学校、政府部门协同创新、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具体形式为:政策指导、培养方案、实践体系的“三协同”;实现形式为:企业专家全程介入与指导创新创业团队创建+创新创业项目校内培育+政府部门设立的企业性质的众创空间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通过产教融合,升级协同创新。一方面,企业根据技术革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提出技术革新的发展诉求;另一方面,高校根据企业的创新要求,调整办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面向企业需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和高校协同发力、各取所长,形成了一种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协同创新机制和一种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共生共赢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1.共建政校企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政府部门搭台、行业产业出题、政产学研用联动等形式,由西安市团组织牵头,与倍格创业生态科技(西安)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倍格硅巷·文理洄游”、西安市青年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专创融合实验基地、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校企资源库。实质上将硅巷模式融入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当中,以硅巷为坐标,搭建学校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和窗口,盘活校内整体资源,把存量空间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外部资源和需求与校内资源分类精准无缝对接,有效地提升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还能实现政产学研高度融合,解决学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和不足的状况,更是学校探索建设产业学院的试金石。
2.拓展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学校与西安市雁塔区、高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活动、创业沙龙、创业政策事务咨询等,满足了广大学生前期学习创业知识的需要,中期对项目创意的寻求、产品的试制、商业计划书的写作、企业成立咨询、风险资本的引入等方面的需求,后期项目运行空间的提供、销售渠道的拓展等方面的需要。
3.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引进校友企业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聘请校友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多层面创业导师人才库,指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三三三”生态系统运行成效显著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3年来,立项培育创新创业校级项目329项、省级项目230项、国家级别项目72项,近200个项目由教师科研项目转化而来,参与学生4200人次,累计资助金额400余万元。学校2015—2019年学科竞赛综合排名为541位,比2014—2018年的综合排名653位提高了112位,2019年全年学科竞赛贡献度比2018年提高了113.6%,单年排名上升至333位。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两项、铜奖13项。
“倍格硅巷·文理洄游”是硅巷模式与高校结合的案例。项目实施产生了四大示范效应。一是实现了创新创业从“产业园区”向“大学校区”的转变。创新创造不只在产业园区,更能在大学校区整合利用校园存量建筑、闲置载体,开展产业化的创新创业活动,提高空间产能价值。二是实现了创新创业从“学校主导”向“多元共生”的转变。校园硅巷连接学生、学校、企业的多个主体,共同完成校园公共空间的配套使用、开发、运作,以及校园文化价值内容的建设。三是实现创新创业从“理论学习”向“创新实践”的转变。市场企业、政府部门组织、高校院所三方共建,提供创业孵化支持、就业渠道资源导入、职业发展培训指导,搭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体系,从而全面推动学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搭建,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系统。四是在固有的空间中,将空间根据实时需求组合成多种形态,充分发挥空间的能动性,将空间的概念从一块场地转变为一群人。利用线上小程序、校园研究中心、倍格优才计划、高校创新创业企业联盟,将固有的空间扩展,使校园洄游硅巷成为社会与学校、企业与二级学院、行业与学科、需求与供给的桥梁。
目前,创客空间入驻项目33项、在孵项目23项、落地8家,实现融资200余万元、产值1000万余元。学校创客空间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别众创空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