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工作,永远跟党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0-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岁开始教书,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37岁入党,光荣在党64年——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百岁老党员、河南省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老校长朱美琳见证并参与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变革,戴在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更映照着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

    多尝离乱苦,更觉读书香

    1920年9月,朱美琳出生在开封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自幼喜欢读书。婚后不久,爱人李耀先参军开赴徐州,朱美琳暂时留在开封。1938年5月,徐州沦陷;6月,开封沦陷,他俩辗转到洛阳才见上了面。

    之后的日子,夫妻俩东奔西走,艰难维持生计,先后在河南汝阳、临颍、汝州、三门峡、新密等地做教师。战火当前,尽管终日提心吊胆,但他们一心想着教人学习文化知识,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不再遭受外国列强欺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朱美琳更是感到振奋。她终于不再受流离之苦,在新密一连工作了5年,从教师变成了校长:“我那些四处奔波谋生计、怕生病、怕饿肚子的负担完全没有了,以前那种百般痛苦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我的劲儿不知从哪里来的,每天早起晚睡孜孜不倦地工作,但丝毫不觉得疲惫。”

    朱美琳深刻感受到了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也一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56年,她第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在申请书中,她这样写道:“我下定决心,要把工作搞好,以此来报答党的恩惠。”

    旧地换新天,幸福滋味长

    1954年,朱美琳来到开封市中山路第七小学(已停办)任教,一年后又到了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在这里一干就是15年。

    当时正赶上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事业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也不例外,既要扩大办学规模,也要提高办学质量。朱美琳带着全校师生同吃同住、半工半读搞建设,拉沙、铺地,大家一心扑到工作上,干劲儿十足。校园里经常是黄沙满地,彩旗飘飘,像个热火朝天的工地。

    “这是从您的档案中找到的,是1956年的入党志愿书。”当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现任校长孙永杰将朱美琳的入党志愿书展示给她看时,朱美琳的眼眶中泛起盈盈泪光。娟秀的毛笔小楷这样写道:“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将要完成之际,我再次提出坚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志愿,以壮大党的力量,增加党的血液,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我这种意志和行动是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挡的。”

    1957年10月29日,朱美琳终于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几乎每天我都把党徽戴在胸前,别提多自豪、多开心了!”朱美琳告诉记者。

    入党后,朱美琳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每天早饭前、晚饭后,坚持研读《人民教育》及党报党刊,提高思想水平。“教书育人,要先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好,思想正确了,长大才能成为栋梁。而教师要想把学生的思想引导正确,首先要做到自己的思想坚决不滑坡!”说起自己的教育理念,朱美琳十分看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

    为了使学校新来的教师能够更快适应教学工作,在朱美琳的提议下,学校开展教师“老带新”教学教研活动,由学校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一帮一、一对多的方式,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不忘来时路,永远跟党走

    1979年,朱美琳被调到开封市盲哑学校(现开封市特殊教育学校)任党支部书记。1981年,她再次回到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当了几年党支部书记,后来就退居二线了,但她对教育的热情一点儿都没消减。

    为了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梳理、记录开封教育的发展脉络,朱美琳和当时开封高中校长陈德尚等人一起编纂了开封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教育专业志书《开封市教育志》。10年间,他们先后辗转北京、西安、南京、郑州等地,翻阅古籍档案、调查走访座谈、精心记事撰文,较为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1840—1985年145年间的开封教育史实,尤其重点反映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封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伟大成就。

    在朱美琳的影响下,5个女儿长大后也都成了光荣的人民教师。三代人37口人中,一共有19名党员、18个教育工作者,覆盖幼儿园到大学。她的外孙王鹏,如今正坚守在她曾经奋斗的学校辛勤耕耘。

    建党百年,站在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起点,全面脱贫攻坚已经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朱美琳想对广大青年教师说:“努力工作,永远跟党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