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本务实创特色 转型发展争一流
2021年7月,北京大龙建设集团成都分公司成立揭牌仪式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设置座谈会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举行,这是学校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的又一生动实践。近年来,学校先后与长虹集团、三星堆博物馆、北京5DS智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澳门动漫玩具商会等近200家单位合作建立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筑牢了学校产教融合的坚实根基,驱动了学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高速发展。
作为“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的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秉承“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她燃烧”的办学精神,恪守“立本、务实、创新”的校训,坚持“启迪学生智慧,培养时代需求人才”的办学理念,锚定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应用型艺术人才。
精谋细划夯基础
构筑应用型人才培育“新高地”
创办于2001年的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是一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有成都彭州、绵阳涪城、绵阳梓潼、绵阳盐亭4个校区,教学场地充足、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资料丰富、教学环境优美,是2万余名学子成长成才的沃土。学校主校区地处唐代大诗人李白诞生地、中国科技城——绵阳,背依南湖公园,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园林式学校。
怎样才能建设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一流高校?怎样才能勇做新时代高校转型发展改革的排头兵?学校董事长龚珍旭铿锵作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导向,构筑应用型高素质艺术人才培育的沃土。”
善谋者,方行远。学校从人才规格、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项目推进等方面全方位为应用型人才成长夯基垒台、培根固土。
学校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开设42个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涵盖艺术学、历史学、文学、管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现有四川省民办高校特色专业1个、四川省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业2个、四川省首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四川省第二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专业2个,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龚珍旭董事长从建校之初就矢志不移地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了引进、培训、培养三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优化学科、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在全方位人才引培机制的驱动下,学院一流教师竞相涌现,已经形成一支来源广泛、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合理搭配、“双师型”教师和企事业导师达到较大比例的教师团队。这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已成为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及高质量发展的持久推动力。
精描细绘强定位
锁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总方向”
作为智力和人才的重要聚集地,高校如何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好重要角色?怎样发挥自身育人优势,在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彰显使命与担当?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要求学校的教学必须面向所有学生,这是高校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必然。”在学校办学发展专题研讨会上,龚珍旭校长的一席话让全院教职工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抓住高等教育改革战略机遇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全体学生均衡发展”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
定位决定站位,思路决定出路。定位精准的顶层设计、接踵而至的精细化改革让学校的育人事业步入了快车道。
坚持立德树人,推行“六个结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学校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一是立德树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文明教育与文化教育协同并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二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与立德树人队伍建设结合,健全了党委会、董事会、校委会联合工作机制,组建了一支以忠诚引领立德树人、以担当推进立德树人的育人队伍。三是思想政治课的“领舞”与课程思政的“共舞”结合,构建了“课内专题式理论教学+课外在线交互式学习+校内外融入式实践教学”的思政教育体系,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频共振。四是课堂育人与课外社团、寝室文化、各种大赛、劳动教育结合,社团活动、寝室文化建设、各级各类比赛、劳动教育活动齐头并进,构建了完善的行为养成教育体系。五是校内养成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多元化学习结合,将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好习惯养成教育、寒暑假养成教育融入“第二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无缝对接,协同育人。六是思想品德教育与艺术素养教育结合,采用“学习+活动+实训+创新”的方式,通过王蒙文学艺术馆展览、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两弹一星”精神体验、航天精神教育等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促进全面发展,构筑“五育并举”体系。学校坚持以“德为做人之根、智为发展之本、体为生存之基、美为快乐之源、劳为生存之技”的育人理念,构建了“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德育实施计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狠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美育实施计划”遵循美育特点,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体育实施计划”采用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育人功能,促进学生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协调发展;“劳动教育实施计划”聚焦学生劳动思想认识、态度精神和能力习惯,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成才观。自“五育并举”体系实施以来,学生的政治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学校重引导,树形象,以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成果激励教职员工。师生主编创演的话剧《国魂》成为中央党校“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2019年世界读书日主题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舞蹈《青苹时节》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艺术院校组作品铜奖;歌剧《原野》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声乐展演三等奖;诗画歌舞《风从羌山来》进行了全国巡演。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参加2009年德国柏林“亚太文化周”文艺演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从美丽的校园风景一跃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符号。
精耕细作抓管理
搭建应用型人才成长“立交桥”
转型之路如何才能行稳致远?
在“本科院校转型”大讨论、大研究的系列观点交流与思维碰撞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有了更为精准的定位——“能够把一般科学理论应用于各类实践活动的人才”,才是能够适应国家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是具有较宽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广的边缘交叉思维、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深的集成式或吸收消化后的再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特征的应用型人才。
敢改革者破路领航。伴随着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改革,以系统改革的思维,通过开放式办学、分类培养与分段培养相结合、推行差异化教学,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破解人才培养同质化难题。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压茬推进、势如破竹。
学校深度推行分段培养和分层教学改革,大一、大二年级以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为主,大三、大四年级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通过必修课程和项目制课程实现阶段培养目标,通过实施“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分级教学和“大学体育”的俱乐部制教学,同时设立挖掘和培养学生特长的“名师工作室”(艺术家部落),实施分层培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不仅如此,学校还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开发潜能。以羌族音乐为基调、主唱原生态民歌的“辣妹子合唱团”是为大一到大四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型团队。自组建以来,“辣妹子合唱团”在四川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党在我心中”歌咏比赛中斩获一等奖,在第三届“黄河大合唱”的角逐中荣获二等奖。成功举办多届的“金峰奖”更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提升的大平台。“在这个活动的参与中,我的创作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学习技能得到了充分锻炼,综合素养得到了充分提升。感谢学校创造的新机会、搭建的新平台,这使我对自己的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金峰奖”短片奖获得者于伟深有感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