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权益
实行弹性工作制、设立临时宿舍、开展心理疏导……自新学期开展课后服务以来,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张义宝和学校管理层经过反复商讨,最终制定了人性化的管理举措。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参与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后服务的质量。专家表示,如何给予教师更多关爱,建立制度化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弹性工作制为教师“松绑”
“小学班主任在校时间普遍在11个小时左右,批改作业、备课等工作都要下班后在家进行。”张义宝坦言,尽管教师都积极参与了课后服务,但教师责任重、压力大,需要给他们“松松绑”。
《意见》提出,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采访中记者发现,小学放学时间大多从过去的15时30分延迟到17时30分至18时不等,工作时间延长、工作量增多是参与课后服务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新翠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工作包含很多隐性工作内容,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外,还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家校沟通、教研培训以及临时行政事务性工作等。
考虑到教师实际需求,《意见》明确提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新学期以来,不少学校对此进行了探索。
在浙江省金华市,无理由休息日是很多学校的“标配”。金华市武义县武川小学校长胡爱萍介绍,学校给每名教师发放“时间银行储蓄卡”,将晚托服务时间折算成时间积分,存入该储蓄卡中,用储蓄的时间积分兑换零星小假。
北京市通过错休制等方式积极探索弹性上下班制度,保障教师权益。“学校发挥全体教师力量,校长和年级主任一起参与,轮流照看班级,这样可以让班主任和主课教师有更多的弹性时间。”北京中关村一小怀柔分校执行校长梁小彤说。
李新翠认为,要真正落实弹性工作制,需要加强师资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立教师A、B岗位,将非教学工作任务分离出去。A岗位为专任教师,负责日常教育教学工作,B岗位负责课后服务、暑期托管等工作。“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实现专业发展,集中精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落实补贴政策激励教师参与
课后服务如何补贴、补贴多少,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然而,由于一些地方财政紧张、配套政策还未落实等,部分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报酬偏少甚至是无偿劳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邹敏认为,要保障教师享有休息权、获取相应的工资报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避免教师难以获得合法额外劳动的报酬补偿,不应让为家长分忧的“惠民工程”建立在教师的“无偿劳动”之上,确保专项经费得到落实。
今年,江苏、广东深圳、甘肃兰州等地陆续出台相关文件,确定了对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的补贴标准。深圳市明确提出各学校课后服务专项经费预算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作为控制数,对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按照每人每次不低于150元、不高于3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江苏省则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在法定工作日课后服务报酬按照每课时不低于60元的标准核定发放。
“目前学校教师课后延时服务的补贴为每课时75元,购买服务的指导价格是每课时300元,每名教师平均一周有4个课时,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较高。”深圳市龙华区龙华第三小学校长费聿玲告诉记者。
李新翠建议,课后服务补贴要明确补贴方式是通过提高生均教育经费入手还是从教师工资结构改革入手,如参考班主任津贴,对课后服务津贴予以单列,从制度上保障课后服务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无论是师资配置保障还是待遇保障,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配套体系,这样才能真正保障教师权益。”
引进社会力量扩充师资来源
剪纸课、中医药课程、生命安全系列课程、高尔夫进校园……自2019年开展课后服务以来,湖南省长沙市砂子塘东澜湾小学引进社会力量,打造了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课程,学生参与率达到90%以上。
不仅是长沙市砂子塘东澜湾小学,该小学所在的长沙市雨花区每年拨付16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40余所学校提供了木工、陶艺、剪纸、茶艺等系列非遗课后服务课程。
《意见》提出,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用。
长沙市砂子塘东澜湾小学校长李湘纯认为,将社会专业机构引入校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丰富了师资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弥补了学校艺体类教师短缺的问题。“校外师资负责课后服务的时候,学校教师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即可,相应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活跃在课后服务的课堂中。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在南京市5个区开展了科学家、院士、体育教练员和专业人士参加课后服务试点工作,首批免费向学校推送462门优质体育和科技类课程。山东省日照市组织开展少年宫进校园、体育艺术科技工作者进校园、家长和大学生志愿者进校园服务活动,实现了校内外联动。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李海滨建议,要通过替代方式积极扩充课后服务师资来源,鼓励师范类学生实习、志愿者和长者参与,为学校教师“减负”。可以实行“双培养制度”,鼓励师范类的学生实习,增加教师储备,师范类学生也可以将此作为实习机会。
“引进社会机构需明确准入标准,应该由政府出台指导意见或者机构白名单供学校选用,加强对课程质量的监管,建立评估和退出机制。”李新翠认为,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能减轻校内教师负担,形成公办教育与市场彼此支撑又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