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师范培育未来大国良师
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东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团队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仅有的来自教育学科的团队。自1994年以来,在叶澜教授和李政涛教授的带领下,团队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入全国中小学开展学校教育变革研究,创生了一套教育理论、一批转型学校、一条变革之路、一种研究机制和一支研究队伍,探索形成了学校变革的“中国经验”。在华东师大,像这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大国良师就在师生身边。
“我们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也深切认识到,学校在面向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说,“华东师大将不仅在自身的教师队伍中培育出一大批‘四有’好老师,同时还要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牢教师责任使命,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将落实‘强师计划’和‘优师专项计划’与学校教师教育体系完善和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为培养面向全国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为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为科教兴国上下求索,为民族复兴广育英才。建校70年来,华东师大人接续奋斗,载梦前行,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开启新征程。
70年再出发,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
华东师大自成立以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一流师资培育。
从首任校长孟宪承提出“高师应当从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科学水平出发,向综合大学看齐”,到如今学校发布三大“纲要”,促进“卓越学术”与“卓越育人”互为驱动,70年来,华东师大始终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双向发力、互为支撑。
上世纪50年代,华东师大就成立了地理学、电子学、光学等9个研究室(所),学科体系丰富。1959年,学校被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1979年,学校设立教育基本理论、中国哲学史、基础数学、自然地理学等12个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后又增设计算机科学系等一批新兴学科专业与研究机构,还创建了当时师范院校中仅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当时全国高校中仅有的教育科学学院,校长刘佛年兼任教科院院长,初步形成了“以教育学科为重点,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架构。
1997年,华东师大进入“211工程”。进入21世纪之后,为适应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华东师大提出了建设“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质量高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2006年,学校进入“985工程”高校行列,是仅有的两所“985”师范类高校之一。2017年,华东师大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东师大的教育学、世界史两个学科获评“A+”。此外,教育学、地理学等5个学科入选上海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以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为牵引,华东师大朝着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努力奋进,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书写新时代答卷。
今年教师节,华东师大正式启用“孟宪承·刘佛年教育成就陈列室”,在孕育了无数教育荣光的丽娃河畔,为师生们建起一座师道传承的精神殿堂,启迪后人赓续薪火、青蓝相继,让师范精神生生不息。
人才培养是华东师大的办学核心,教师教育奠定了华东师大办学定位的底色。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强调培养学生要有“标准像”,学校2020年启动卓越育人工作,完善形成“培根、筑基、融通”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明德乐群、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国际视野、反思探究、持续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同时鼓励师生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实证研究,以卓越学术研究服务于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钱旭红认为,除了学生“标准像”,也要为教师画像塑魂,华东师大应当培养更多引领各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卓越教师和教育家。
围绕“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华东师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工程,在卓越育人框架下,扎实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赋能“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教师教育新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未来教师队伍。
筑基强师,本硕一体化培养卓越教师
今年正值华东师大首届国家公费师范生毕业10周年。自2007年首批公费师范生进校以来,华东师大不断完善师范生培养体系,凸显教育研究导向,强化未来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职业养成。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为师范生培养而设立的本科生书院——孟宪承书院,开展师范生养成教育;成立实体教师教育学院,打造“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建立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体系,设置“卓越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学生立足社会实际开展教育实践。
10年来,近万名公费师范生先后从华东师大走向全国30个省份的基础教育一线,成为激活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鲜血液”。2016届毕业生李苏丽,现就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第三中学,她的课被评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获得了自治区级“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名师”、吴忠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7届毕业生刘敏,现任教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她连续获得全国课题大赛教学反思一等奖、全国课题年会教研论文二等奖、自治区新入职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自治区第三届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冠军、市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市论文大赛一等奖、市优秀班主任(导师)等多个荣誉。
优师筑梦,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乡村振兴
“国家优师专项计划”学生培养是华东师大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举措,也是落实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今年9月,华东师大迎来了首批150名国家优师专项学生,包括38名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份,就读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历史学5个师范专业,由孟宪承书院统一管理。“希望利用这几年,探索并形成一个4年常态滚动的培养模式,真正培养出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寄语。
如何让这批师范生在华东师大接受一流的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将来能够真正成为中西部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除了特定的招生计划、培养方案、职后发展计划、系列特色课程等,华东师大推出了“优师筑梦行动计划”,集中优势资源,聚焦奉献精神、反思探究、数字学习、表达交流、学科交叉等代表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品质的素质能力,采取相应的育人举措,涵养优师计划师范生扎根基层、长期从教的职业情怀,夯实教学基本功和信息化融合能力,强化教学研究和自我学习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能够适应并引领包括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内的各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卓越教师和教育家。
开创“智能新师范”模式,引领未来教师教育变革
在人工智能时代,师范生培养也需要“再升级”。华东师大开动师范教育和智能教育“双引擎”,着眼“智能新师范”,基于“两适应三胜任”,实施“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并依托教师教育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一平五端”教师教学能力实训平台,发布师范生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
“在师范教育体系中融入智能教育,不是简单以开设几门课程、掌握几项技术为目标,而是以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智能水平为目标,促进基于全体、全面、全时空的教与学的能级和效率提升。”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说。
打造智能教育研究与应用高地
秉持教育初心,抢占技术前沿,2020年,华东师大整合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数学等学科力量,牵头成立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研究院组织编写了24册的《人工智能与教育》丛书,研发“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举办了全国首个智能教育博士班,联合微软亚洲研究院、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头部AI企业和研究机构,产学研联动助推“教育+人工智能”研究走向深入。
构建教师培养和评价新图谱
一手布局“教育+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一手建立智能支撑的一体化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价体系,华东师大“一体两翼”促进教育形态和育人模式的根本变革。
“两适应三胜任”对未来“四有”好老师提出了“适应全信息时代的变化”“适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能够“胜任全育人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胜任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反思与研究”“胜任终身自主学习与可持续专业发展”的要求。
为此,华东师大依托“大夏学堂”在线教学平台,在校内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自主研发“水杉在线”实践实训平台,集“学、练、测、创”于一体,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开设智能教育相关选修课,培养学生的智能素养和适应力;面向学科深度融合,改造“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创新实训课程,开展项目式教学,实施基于任务的学习;依托全国首个教师教育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平五端”教师教学能力训练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师教学能力实训体系;通过电子发展档案,记录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提升的全过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