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时济 破浪前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着力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三级大创项目体系,打造“双创”训练平台;完善学科竞赛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整合校内外“双创”资源,打造创新创业育人平台。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省级创业学院、省级众创空间等6个省级创客实验室,立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17项、省级500项,积极承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与全省项目对接活动,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别奖项227项、省级奖项2068项,总参与人数2万余人,“十三五”收官之年,在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本科)中排名244名,新建本科院校排名12名,国创项目论文入围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学校搭建了“三开放、三共建、四合作”的产学研合作育人教学体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育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反馈系统。“双能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7%,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应用性研究的专业教师500余人。培育打造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建设1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获批教育部门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2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优秀奖两项。

    此外,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获批省教育部门中外合作培养项目两项、省科技部门海外引才引智项目两项。国外大学在学校建立首个海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国(境)外19所高水平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或备忘录,在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文化交流和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以“双色发展”为牵引,深化产学研合作

    皖西学院继承红色文化基因,充分挖掘大别山特色资源,走出“双色”特色发展之路。学校着眼于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改革发展添砖加瓦,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加强合作,在石斛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勇担服务社会的使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以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为标志,科研平台屡获突破;以共建研究院为依托,服务地方工作不断推进。以安徽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在皖西红色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深入开展社会服务。

    学校把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和生动教材,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用红色文化涵养和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红色文化“一六八”育人模式,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大思政建设的坚强内核。2018年以来,红色文化系列研究获省、市研究经费100余万元,先后出版《皖西红色文化人物故事读本》《六安革命文学史》等专著,投入70多万元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展厅,将学生入馆教育纳入了开学第一课。

    作为皖西地区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始终扎根大别山,通过校政、校地、校校、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凸显亮点和特色,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在大别山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的合作,注重对地方新兴产业及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的难题攻关与突破,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走出一条协同创新促多赢、产学研用融合结硕果的坦途,进一步提升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工作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依托教育部门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和校级科技扶贫项目开展科技扶贫。通过特色养殖种植业项目立项,发挥大户带动作用,帮助困难户增产增收;援建6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稻虾养殖和禽类养殖也取得重要突破。学校还组织师生积极开展支教活动,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募集爱心图书和体育用品,丰富边远农村学生的课堂和课余生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以“人才强校”为战略,助力内涵式发展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弘扬新时代教师道德风尚,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聚力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为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学校成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委教师工作部,制定出台《皖西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师德建设体制机制。开展“年度师德建设月”“师德警示教育”“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师德教育宣传和师德典型选树活动,实行全员签订“师德承诺书”,加强师德年度考核,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近年来,学校一人入选教育部门首批“教育世家”、安徽省“教育世家”,两人获评安徽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两人获评安徽省“卓越教学名师”“卓越教坛新秀”,84人获评校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学校还被评为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聚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校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稳定工作。2016年以来,学校不断调整提高人才待遇,创新工作机制,增强人才引进“磁性”,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获批省级人才团队9个、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组建并聘任“大别山团队”一个,聘任“大别山学者”5人,聘任“大别山工匠”一人,培养和引进一、二、三类人才5人,获批省领军人才等省、市级人才称号38人次;博士教师已达230人,比5年前增加了两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积极推动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和岗位分级聘任工作,全面落实岗位聘任制,明确岗位职责,激发全体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与活力。

    学校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四化一体”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着力培养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服务能力。5年来,学校为276名青年教师配备了导师,选派103名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遴选134人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访学研修,立项资助138名教师开展省、校级人才培育项目研究,506名教师被认定为“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双能”素质得以显著提升。

    学校持续加强思政教师队伍招聘工作,着力配齐配足思政工作队伍。目前,学校专职思政教师已达62人,专职辅导员已达117人,超额完成了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目标任务。 

    学校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发展释放新活力,及时增设岗位总数、调整岗位结构比例,进一步突破学校事业发展、人才晋升的瓶颈;积极推动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和岗位分级聘任工作,激发全体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与活力;建立完善了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岗位管理机制,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强化纪律监督,严格规范开展人事招聘和职称评审工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的人才成长环境;加强日常考勤管理,严格巡查公示,全校上下形成了勤奋务实、纪律严明的良好工作风气和工作秩序。

    2016年以来,学校启动并实施年度综合考核工作,实行目标导向、注重实绩、分类评价、量化打分的原则,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绩效工资分配挂钩,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奋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皖西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把皖西学院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突出,省内同类院校一流、部分学科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皖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