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大学生斗争精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9月1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他强调要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强调发扬斗争精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高瞻远瞩提出的战略性要求。如何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斗争精神、增强其斗争本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强化理论武装,为涵育大学生斗争精神强基固本。高校要引导学生把学通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提高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紧密结合起来,为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一方面,高校要把培养斗争精神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既倡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也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感悟思想伟力,强化斗争精神。另一方面,高校要创新话语体系,增强理论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度。通过现场教学、微宣讲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学习体悟斗争精神,让他们乐学、善学,学得进、学得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涵育大学生斗争精神提供永续不断的丰厚滋养。

    厘清斗争内涵,为涵育大学生斗争精神举旗定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大学生要常思“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既有自我肯定的能力,也要有自我否定的胸怀,“吾日三省吾身”,不断自我净化。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大学生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承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国家、人民、事业需要时,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冲锋在前。为民奋斗是大学生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新时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锤炼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斗争精神的方向,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创造实践机会,为涵育大学生斗争精神蓄势赋能。增强斗争本领,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是大学生涵育斗争精神的落脚点,是大学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和底气所在。只有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才能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中把握好斗争方向和原则,才能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中见微知著、科学预判,才能在艰巨的斗争任务面前拨云见日、攻坚克难。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大学生而言,如果故步自封于校园之内,就难以拥有在复杂形势中经风雨、壮筋骨,在克难攻坚中增胆识、长才干,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的机会。高校要着力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克服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离心现象”,要密切家校沟通,创新校社合作方式,共同为大学生搭建更多涵育斗争精神的实践平台。要引导他们坚决抵制“佛系”“躺平”“啃老”等不良思想倾向,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三下乡”、“支教”、“西部计划”、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校企或校地合作项目、参军入伍等多种途径,磨炼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为将来走上社会迎接更大风雨挑战、开展更加卓有成效的斗争蓄势赋能,在实践中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的深刻内涵。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