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身感悟引领学生阅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0-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始终觉得,一个语文教师不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思议也最令人恐怖的一件事情。

    我从1990年踏上讲台到现在,与30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相伴随的,是30多年的读书过程。在大量的阅读中,我拓展视野、汲取智慧、滋养情怀、培育哲思,艰难而执着地提升着自己的精神高地。

    读而有得,往往会化为文字,提炼归纳自己的领悟,再跟学生作认真分享,这其实就是我的引领阅读之法:《鲁迅与沈从文》试图分析现代文学史上两座高峰的不同与相同,解读他们在这些不同与相同背后各自成才的秘密,以及两位大师因为种种原因互不待见的遗憾;《现代文明面前的两难选择》通过分析阿卡迪奥的言语行动,揣摩马尔克斯对这一人物的复杂态度,似乎并非全盘肯定,一味褒扬,而是肯定之中有否定,热烈的褒扬中也夹杂着冷峻的批判——肯定其积极进取、勇于向外域先进文化学习的精神,批判其弃自己本土文化如敝履,以至深陷“崇洋媚外”的迷狂而不能自拔的态度;《穿着燕尾服的王小波》试图阐发不修边幅的王小波字里行间渗透出的熔透辟的说理与生动的故事于一炉的优雅风度,解读崔卫平那句经典评论“王小波的文字要躺在床上读”的由来……

    “事实上,阅读构成了我最重要的生长经历。”这是广东作家筱敏写在她的名篇《成年礼》里的一句话,这句话被我频频征引,介绍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们。借助阅读培养出来的独到的观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她捧出了散发着思想光芒的散文集《阳光碎片》《成年礼》,还有深沉厚重的小说《幸存者手记》。

    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除了筱敏,我还跟学生们分享过龙应台的犀利酣畅、韩少功的从容睿智,分享过史铁生对生命的执着追问,王开岭对古典之殇的无限沉痛……一个考进山东大学的学生,为山大全面遗忘了束星北而愤愤不平,因为我曾经与他们分享过《束星北档案》;一个已然成为国防生的学生,经常发邮件与我探讨国内时政热点;一个学生与我书信往返十余次,就为了赵越胜和熊培云,前者的《燃灯者》和后者的《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强烈地吸引住了她,她试图通过解读它们,对知识分子的操守、对当今时代有个更深切的了解,从而做一点儿对将来产生积极影响的事情……

    因了这一切——我在阅读上给予学生的引领以及这些引领所引发的积极结果,我常常感到一种幸福,一种不阅读的教师恐怕已很难享有的幸福。我喜欢对学生们说:“语文是最贴近灵魂的一门学科,老师我很享受语文教师这一职业。”

    现在,考心理学方面的证书在许多学校颇为风行,C证啦,B证啦,甚至还有A证。我倒觉得,一个喜爱阅读、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师,不需要赶时髦地去读心理辅导类的书,他(她)身上借阅读培养起来的善良、体恤弱者、崇尚公平公正等情怀,在抚慰学生的情绪、滋养学生心灵,乃至修复某些孩子受伤的心灵方面,也能发挥相当积极的作用。

    因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许多心理学的精髓:《伊利亚特》让我们明白什么叫勇敢以及对勇敢的崇仰,《哈姆雷特》中的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让我们明白果敢与软弱正是潜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对孪生兄弟,《复活》让我们明白什么叫忏悔以及忏悔可以产生怎样的力量;弗洛伊德最为折服的长篇小说是《卡拉马佐夫兄弟》,在这部卓越的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笔下人物进行的一次次灵魂的捶打是多么结实有力!当然,优秀的心理学著作,从来不应也不会被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排斥,相反,它们与历史学、哲学等各领域的优秀著作一样,是构成一个教师整体人文素养的重要部分。

    多年来,作为一名阅读者,我一直坚持这么走着:享受阅读,然后以自身感悟来引领学生们的阅读。如果说长期的阅读确实提升了自我的精神高地,那么,当我以自身感悟来引领学生阅读时,我感受到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幸福——这里的“摇动”和“推动”,是双向的。

    (作者系浙江省德清一中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