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美的种子 培育成长绿荫
在享有“千年丹都”美誉的铜仁万山汞矿遗址,一群青春洋溢的学生拿起画笔、支起画板,苏联专家楼、工业遗产博物馆等建筑群跃然纸上,一幅幅精彩的绘画作品展示了对矿区生活场景的感受与想象。在贵阳市第五中学艺术体验中心,学生们手握绘笔、蜡刀、绣针,一笔、一刀、一针,专注地学习技艺,通过“浸入式”体验与民族文化“亲密接触”,提升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和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写生采风、传承研学等活动,成为贵州省贵阳市第五中学特色美育的缩影。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劳的发展,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
贵阳市第五中学在充分认识美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摒弃唯分数、唯考试的做法,将追求“美的教育”作为目标,成就师生,推动了学校发展——
攀登美育阶梯 形成“135”特色办学模式
滋兰树蕙,桃李芬芳。贵阳市第五中学始于1930年创设的贵阳县立中学,历经贵阳县立中学、职业中学、县立初级中学、贵阳初级中学等历史阶段,于1956年正式更名为贵阳市第五中学发展至今。学校秉承“敬业乐群、立德崇学”的校训,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核,孕育和激发了改革发展的蓬勃生机与不竭动力。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对贵阳市第五中学而言既是指引学校前进的明灯,更是助推学校发展的春风。
进入新世纪,贵阳市第五中学立足实际,选准“一点”,带动“全面”,把美术作为特色项目突破口,探索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摸索,学校致力于编织“美”的经纬线,初步形成“135”特色办学模式。“1”即一个目标,强调目标引领,明确办“美的教育”这一奋斗目标;“3”即3个阶梯,由“项目特色—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建设,实现“美术(音乐)—美育—美的教育”的螺旋式上升的学校发展模式;“5”即5条发展线,增强教育合力:“美的思想”构筑“美的教育”保障线,“美的文化”绘制“美的教育”风景线,“美的德育”筑牢“美的教育”安全线,“美的课程”构建“美的教育”生命线,“美的课堂”定好“美的教育”起跑线。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构建了扎染、蜡染、版画、刺绣、雕塑、书法、声乐、传媒等艺术特色课程体系,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课程的建设与传承,让每一名五中学子都能近距离地参与、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学校艺术特色教育蓬勃发展,2019年开展了艺术教育开放日主题活动、校园“美美与共”艺术教育交流展示活动、艺术特色课堂体验与分享、“中国教育东盟周”艺术交流与展示、学科艺术教学年会等。近年来,学校先后有数百名考生被艺术类院校录取。
根植90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学校先后被授牌“省级艺术特色学校”“贵州省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支持计划项目学校”,挂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贵州蜡染传承·项目学校”“贵阳市艺术特色学校”“贵阳市高中美术学科基地”,赢得社会赞誉。
“党建+”引领
绘制“美的教育”经纬线
在践行“美的教育”进程中,贵阳市第五中学一方面以系统思维加强党建顶层设计,落实“党建+”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将党建工作与美育融合,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以“艺术思政课,点亮人生路”为主题的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整理了思政课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的教学资源,开发了融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于一体的校本选修课15门,在提高师生艺术创作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师生的思政教育成效。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美的行为文化,学校制定了《贵阳市第五中学教职工“八美”》《贵阳市第五中学学生行为“十二美”》《贵阳市第五中学教师课堂十规范》等行为规范要求,全体师生以此为标准,由他律走向自律,把“小美”成长为“大美”之人作为执着追求。学校通过校史馆、艺术大厅、外部环境建设,加强艺术文化特色建设,增加学校辨识度,建成具有艺术特色、五中文化特色的育美环境。同时,学校通过打造以“美”为主题的环境展示文化及体验文化,让学生在美育校本课程中体验劳动创造之美、体验工匠精益求精之美。
德育与美育融合能够“借鉴审美精神”,提高德育实践活动吸引力和参与度。为此,学校根据国家提出的德育工作总目标,结合办学特点,以“以美育德·蕴美育人”为主线,在德育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三四四三”的特色做法。“三四四三”即三类德育课程(心理健康、家校课程、修养课程)以美育人,四层主题活动(规范性、发展性、心灵性、信念性)主题活动以美化人,“四有”(有意义、有设计、有意思、有感悟)课程资源以美培元,使学生由知美(知道什么是美)到行美(实现行为美)再到意美(意识美),将“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强调美育、德育、心育三融合,使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统一发展。
以点带面
探索“美的教育”发展线
贵阳市第五中学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探索了一条以美术项目为起点的“美术(音乐)—美育—美的教育”的螺旋式阶梯发展模式,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开发艺术特色项目”为重点的特色项目建设阶段,此阶段以艺术(美术、音乐)为切入点,构建“专业+选修”的“1+N”校本艺术特色课程群。“1+N”中的“1”是指专门针对艺术高考学生的专业课程,美术类开发了素描、速写、色彩3门课程,音乐类开设了声乐、视唱练耳、基础乐理3门课程。“1+N”中的“N”是指以落实好国家课程为主,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发的以艺术素养培养和提升为目标的选修课程,如扎染、蜡染、版画、刺绣古筝、手风琴等校本课程达22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第二阶段是以“突出美育特色”为重点进行特色学校建设阶段,此阶段以艺术课程开发为基点,将美术、音乐的单纯学科教学提升到美育的高度,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引领学生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研究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其中,通过鉴赏课、创作课、展示课等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及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艺术团之一的刺绣社团专攻苗绣,教师除了教学生针法、绣法,还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初探“贵州苗绣比较”,比较和研究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等,提高学生对苗绣艺术的认知,丰厚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在才艺展示方面,学校每周推出学生个人画展、每年两次进行学生素质展演和每年学生原创校园方案作品评比(如“励志书签”)等,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平台。同时,学校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又开始了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全面发展的探索。
第三阶段是以打造“美的教育”为目标凸显学校特色阶段,此阶段通过“美的文化”“美的德育”“美的课程”“美的课堂”“美的团队”,达成价值共鸣,实现美的教育。
多维度探索
打造“美的教育”生命线
贵阳市第五中学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从数量到质量不断提高,打造了特色校本课程,从1.0到3.0的升级版中逐渐完善。1.0版是兴趣导向类,以师生兴趣特长为导向,开设美术鉴赏、刺绣、纸雕塑、设计4个模块的选修课。2.0版是专业特长类,开发了美术、声乐高考专业课,同时增设了歌唱、创作、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等音乐类模块课程和剪纸、藏书票、布艺、画盘、版画等美术类模块课程,以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求。3.0版是素养提升类,从国家文化、地域文化、学校文化3个层面不断丰富课程文化内涵,实现课程文化价值,与综合实践课程相整合,指导学生进行苗绣研究、非遗工艺保护、马尾绣等文化特色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的理解能力及研究能力。
课程开发离不开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开发和整合美育资源,提升育人功能。一方面,着重从学科资源、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大学衔接课程中汲取营养,将历史与美术结合,依托“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资源,引导学生学党史、赏美作、悟思想、启未来;开设了剪纸课,在剪纸的艺术审美教育中渗透优秀民俗文化,使教学成为有源之水,发挥了旺盛的生命力;开发了蜡染课程,让学生了解学习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手工艺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及价值;引入大学版画课程,以刀代笔、铺木为纸的独特技艺丰富了课程……让每一名接触到这项技艺的学生都能从兴趣到热爱、从体验到感悟、从身体到内心真正收获美育的价值。另一方面,拓展特色课程基地,校内开辟写生基地、科创基地、学科基地、素质展示基地等,校外开辟了大学先修课程基地、综合实践课程基地、户外写生基地等,延伸和丰厚了课程资源。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打造“美的课堂”是实现“美的教育”的重要保证。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境界,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呈现、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挖掘教学中的各种美,凸显新课改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视,创设民主、合作、探究的“美的课堂”,最终实现美的表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