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国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发展战略和引导性政策,不断推动着全国高校在教学、育人上的协同创新。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高教改革的要求,以思政教育学科教学和学科发展要求推动多学科共同发展,并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社会教育型的思政教育新形态。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深化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价值,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在高教改革下的创新,同时也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构建多学科框架下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开展高教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路径的探索研究,高校应该主动推进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育人内涵上的创新,在思政教学中不断增添新的学科教学内容,以多学科开展共同的思政教学实践和育人实践。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教育学科发展上以多元学科知识理论为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助力,在思政教育框架下不断强化相关学科的整合,并且以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统领多学科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促进思政教育学科的发展。

    学院将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作为思政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维度,开展具有思政教育社会实践价值的学科教学,并且不断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推动学生将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发挥思政教育的社会价值。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多学科发展共同促进思政教育教学在内容和实践上的创新,有利于实现以思政教育为指导的多元学科的融合创新,而且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和实践带来新的内涵。

    高校开展多学科框架下的思政教育创新,适应了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需求。多元文化的空前发展需要思政教育作为思想上的指导和主流,引导学生在学习多元学科知识理论以及开展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实践时,重视以思政教育不断强化自身道德品格,推动自身开展具有社会价值的专业学科实践,并且以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为自己的专业学科学习提供动力。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和实践,应当不断吸收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专业学科教学和实践为基础,不断深化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价值,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以思政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发掘学科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强化学生在专业能力和个人品格上的综合发展。

    高校构建多元文化下的校园文化,应当以多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具有学科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属性的校园文化实践,这样不仅能够优化校内的多元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网络生活中的多元文化,同时也能够以专业学科的文化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指导,推动学生开展有价值、有意义、有内涵的文化实践。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社会教育型的思政教育制度

    开展高教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路径的探索研究,高校应该积极促进思政教育在育人和实践上的创新。通过将社会现实发展需求纳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和育人规划中,以社会教育型思政教育制度,不断深化思政教育的理论价值和育人价值,为学生提供具有社会应用价值和服务价值的思政教育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教育上重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断深化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特性和价值,引导学生以社会现实为参考,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精神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廉洁教育融入到学生毕业从业教育中,以社会现实中的典型案例作为就业教育指导,引导学生重视从业廉洁,不断提升自律能力,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要求。高校开展高教改革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创新,应当深化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不断强化思政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以具体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现实案例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现实指导,推动学生更加重视思政教育对于自身道德发展和人格发展的现实作用,引导学生以现实法律案件作为警醒,以思政教育理论内涵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高校要实现思政教育社会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同步性,以科学化的社会教育案例和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方法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就业、社会实践等为契机,为学生提供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高尚道德和社会所需能力为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转变角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对于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的认知,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体验情况予以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矫正不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鼓励学生以人格完善、道德发展为基础,开展具有社会价值的专业实践,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正视思政教育对于自身发展的社会作用,推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道德价值和精神素养价值。

    推动思政教育社会化改革,深化思政教育实践效果

    开展高教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路径的探索研究,高校应当借助本地社会资源优势并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思政教育学习和实践条件,引导学生在社会化的思政教育环境中不断践行思政学习效果,促进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社会化应用,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化思政教育的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贯彻高教改革政策,以思政教育的教学要求和育人要求为指导,不断推进思政教育的社会化改革,将社会要素纳入到思政教育的教学和实践中,这不仅推动了思政教学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同时也能够集结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人才的全面培养,从而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学院还积极推动社会知名企业前来访问考察,将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与学科开展紧密结合。例如华为公司RAMS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访问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可靠性的技术与哲学研讨会”,从而将现实的技术需求同哲学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为本校哲学学科发展提供现实材料,同时也能够推动相关专业学科根据自身专业特性开展具有现实价值的学习和实践,从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高校推进思政教育的教学和实践创新,应当将思政教育由校内扩展至校外,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为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育人内涵提供新的养分,引导高校思政教育在教学、实践、育人方面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性,推动学生专业学科价值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高校推动思政教育的社会化创新发展,应当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社会和经济资源,以社会企业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基准,衡量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和育人效果,将思政教育实践和育人落实到学生具体的专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直接作用,也能够更加适应地方发展对于高校学科教育、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要求。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地方企业的发展需求,构建定制化的思政教育共同体,一方面思政教育共同体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保证学生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上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定制化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推动高校充分利用地方企业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在企业中获得相关实习机会和培训机会,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根据企业的招聘岗位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学习和培训,使应用型学科和学术型学科的学生都能够各尽其才。

    促进专业学科课程思政发展,提升思政教育学科价值

    开展高教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路径的探索研究,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学科在各专业学科课程思政中的地位,以思政教育育人内涵引领各学科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和育人实践。这不仅能够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能够推动思政教育和专业学科在育人实践上的统一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借助自身的思政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全校各个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的发展,在哲学、政治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思想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促进各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的有效发展,推动专业学科人才培养的全面化和科学化。

    高校积极推动专业学科课程思政发展,应当强化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在专业学科教学与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综合发展,将显性的学科教学和学习转化为具有道德培养、人格培养、综合素养培养的隐性价值,以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以专业学科学习带动自身思维发展、能动实践发展等,从而为学生开展专业社会实践、实现自身专业能力的社会价值打下基础。高校开展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创新化,应当以专业学科教学和实践的应用特性为核心,不断实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社会化价值,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落实到社会化人才发展的要求上,不断强化学生在专业学科和思政教育综合课程思政体系下的综合能力发展,这样才能使专业课程思政既不脱离专业学科教学与实践的初衷,又能以学科特色深化学生的综合发展,从而保证学生培养的有效性,推动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专业学科课程思政在开展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学科特性,引导学生在专业学科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使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相对理论化的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应当进一步强化专业学科教学的育人特性,实现不同学科下的综合育人,并且不断深化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使专业学科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和育人实践方面更加科学化、全面化,从而真正发挥专业学科课程思政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