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在雷锋学校永久流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从上个世纪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跨越世纪的精神传承。在全国人民学雷锋、践行雷锋精神热潮中,涌现在全国各地的百余所雷锋学校是一道立德树人的亮丽风景线,更是伟大精神传承的坚实落脚点和加油站。

    一位叔叔和一群孩子:雷锋与学校的不解之缘

    1960年11月,辽宁省抚顺团市委向全市中小学发出号召,要求在中小学少先队中开展聘任工人、解放军担任校外辅导员的活动。此时的雷锋入伍仅10个月,凭着突出的个人表现已光荣入党,并且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当地百姓也在各种劳动现场、候车大厅熟悉了这位忙里忙外的小个子士兵。雷锋的事迹口口相传,学校了解到阳光热情的雷锋原本是个失去了五位亲人的苦难孤儿,解放后10岁才有机会上小学。他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优秀少先队员,之后又在县里当公务员、在农场当拖拉机手、去鞍钢当工人,在每个岗位上都作出了突出成绩。这些经历和事迹对孩子们来说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于是,1960年10月10日,抚顺建设街小学的校领导聘请雷锋作为校外辅导员,雷锋当即应允。随后雷锋又担任了本溪路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雷锋在做校外辅导员期间,总会用自己的言行去帮助、影响学生,会通过一些小事让大家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雷锋给同学们看自己的节约箱,里面有许多旧东西,包括螺丝钉、牙膏皮、铁丝、汽车零件……雷锋将其中的一颗螺丝钉专门拿出来,告诉同学们螺丝钉虽小,但作用不可忽视,就像一部完好的机器,如果上面缺少一颗螺丝钉,就无法很好地转动,不能完成生产任务。此外,雷锋还告诉孩子们,国家在现阶段很穷,要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需要靠每一个人勤俭节约。

    学生们虽然年纪小,不大懂雷锋话语的真正含义,但心里总觉得有什么在生根发芽。在雷锋的帮助下,班级里建立起了3个特殊的箱子——节约箱、储蓄箱和针线箱。雷锋成了孩子们喜爱的“大朋友”,成了老师们的“知己”,抚顺市授予雷锋“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

    1962年8月15日,本来答应参加建设街小学新学期开学典礼的雷锋,却迟迟未出现。突然的离别,让学生们难以接受,忍不住掉下了伤心的眼泪。雷锋牺牲后,被共青团中央追认为“中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许多同学自发来到雷锋墓前,纷纷解下自己心爱的红领巾,系在墓碑上,以示哀思。

    虽然雷锋叔叔走了,但雷锋精神留了下来,激励着同学们胸怀理想,无畏前行。

    一个名字和百所学校:传承雷锋精神的摇篮

    雷锋是普通一兵,他做的事并非惊天动地,但他的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却影响着一群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思想。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嘱托和希望,也是对于雷锋精神的肯定。从此之后,雷锋这个名字化身为一个精神符号,雷锋学校的诞生也就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创办于1951年的湖南长沙荷叶坝小学,是雷锋的母校,1967年更名为“雷锋学校”。1971年,雷锋曾经担任辅导员的抚顺望花区建设街小学和本溪路小学,经抚顺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雷锋学校”。

    这3所雷锋学校的出现是党和人民推进学雷锋活动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仔细分析雷锋学校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不难看出,雷锋学校不但完整、规范地传承了雷锋精神,而且影响产生了全社会学雷锋、践行雷锋精神的示范效应。它培育和塑造了一大批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的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为青少年的一生积蓄了丰厚的精神力量。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雷锋学校的成功经验,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陆续出现了近百所雷锋学校。

    河南省平顶山雷锋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在校时是学雷锋活动小标兵,走向社会后成为一名普通工人,立足岗位学雷锋,数十年如一日奉献社会、关爱他人,被评为“鹰城好人”。

    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小学,自1986年成立学雷锋大队至今,历经四届领导班子更替,初心未曾改变,并且化作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师生们的血脉。

    一个时代和一种精神:雷锋学校一路撒播学雷锋的种子

    50多年来,雷锋学校的创建始终是在各级各地党委和政府的关心领导下进行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怀青少年成长,多次走进大中小学与师生亲切座谈,深入阐述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和途径、方法,寄托了党中央对教育的殷切期望,尤其是对青少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高度重视。

    河南省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小学的“雷锋式美德少年”称号获得者秦若涵,向同学们提议,为自己的心灵植一棵“真善美”的小树,用心浇灌,期待收获。

    《雷锋》杂志和《中国教师》杂志,为积极配合各地雷锋学校的创建,以公益奉献为核心,分别承担了用雷锋元素、雷锋精神建设校园以及对雷锋学校校长、教师进行培训辅导的重要任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时代雷锋学校蓬勃发展起来,各具特色。

    在河南函谷关小学,学生人人会背《道德经》、人人能讲雷锋故事,将国学和雷锋精神完美融合。

    在边防要地,广西龙州县龙州镇城南新区小学,每周一诵雷锋,每天10分钟讲雷锋,雷锋小记者们的身影也活跃在校园中,报道“小小活雷锋”先进事迹。

    在福建上杭实验小学,学生从加入少先队那天起,便成为一名学雷锋志愿者。同时,学校还组织老师撰编《学雷锋,做雷锋》等校本教材,通过看、画、演、做、说、唱、访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中受到雷锋精神传统教育和厚重历史文化的熏陶。

    河南确山县靖宇小学、福建龙岩武平刘亚楼红军小学、湖南韶山岸英希望学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批准下挂上了“雷锋学校”的牌匾。雷锋这样一个鲜活的榜样,也随着雷锋学校的创建走到孩子们身旁,走进孩子们心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锋学校学雷锋的外在形式在不断创新,但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永远没有改变。雷锋学校赓续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摇篮,也必将引导学生做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刘超系《雷锋》杂志记者,李莎系《中国教师》杂志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