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立场的误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儿童立场。近年来,儿童立场的价值取向在政策层面也进一步得到了确认。
理论和政策层面在价值取向上的同频共振,有力推动了实践的变革。当前,无论是否出于自觉,幼儿教师从言语到行为都呈现出对儿童立场的接受。理论层面对“何谓儿童立场”的界定也许是容易的,但教育实践是复杂的,践行儿童立场并非易事。
比如,在一次大班语言活动——“七色花”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故事后,问幼儿:“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幼儿踊跃发言:“我帮奶奶提过东西。”“我帮爷爷找过眼镜。”“我帮小朋友找过玩具。”
这些回答纷纷得到教师的表扬。当一个幼儿说“我帮妈妈炒过菜”,依然得到教师认可后,接下来幼儿的回答越发“大胆”。有的说“帮奶奶洗过脚”,还有的说“帮老爷爷过马路”,但得到的仍然是教师的赞赏。
又如,一次“快乐的志愿者”大班社会活动中,教师在介绍完志愿者的善举后,问幼儿:“你们做过志愿者吗?”幼儿几乎不假思索,全说做过,甚至还说“在北京捡过垃圾”“扶过盲人过马路”。针对这些不切实际的回答,教师并没有质疑,统统加以肯定。
活动后,笔者与教师交流:明知道幼儿的回答不切实际,为什么没有提出疑问和引导,还纷纷给予肯定呢?教师的回答大致都是出于儿童立场。
有教师从儿童心理学视角解释:“幼儿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会把想象当作现实,属于想象性说谎,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正常现象,没必要过于在意。”有的则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说:《指南》强调,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教师的解释,听上去颇有道理,但实际上缺乏常识。首先,就幼儿身心发展而言,年龄小的幼儿存在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现象,尚属正常,但大班幼儿已经可以区分想象与现实了。其实,即使年龄小的幼儿也是有虚荣心的,他们也希望得到家长和教师的注意与赞许。
为得到成人的表扬,幼儿很容易选择非恶意的谎言。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说谎,都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听之任之。
其次,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没错,关键是如何理解“大胆表达”。事实上,真实表达才是大胆表达的体现,而出于畏惧和迎合的非真实表达,恰恰不是大胆表达。所以,当幼儿出现不真实表达时,教师反而应提醒自己,究竟有没有给幼儿营造真正意义上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教师对幼儿不切实际表达的认可,虽然出发点是对儿童立场的认同,但实际上对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百害而无一利。让幼小的孩子学会察言观色,迎合教师,甚至在教师面前争宠,并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形成。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曾经在大班《我真的很棒》绘本教学中,在引导幼儿读懂绘本后,设计了一个挑战游戏: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卡车、大树等图片,当一个幼儿说出“我看到什么,我觉得我长大了,因为……”另一个挑战的幼儿就得说“我看到了什么,我觉得我还小,因为……”其他幼儿可以继续挑战,最后挑战成功的幼儿可以获得奖品。
一个幼儿说:“我看到了卡车,我觉得我长大了,因为小时候我不会开卡车,现在我会开卡车了。”应老师并不急于鼓励其他幼儿挑战,而是问大家:“他说他现在会开卡车了,你们相信吗?”大家都说不相信。应老师立马说:“挑战赢了重要还是让别人相信重要?”“我们的游戏要加一个规则:你说的要让别人相信。”
当一个男孩说:“我看到了大树,我觉得我长大了,因为小时候我不会爬树,现在我会爬树了。”应老师回应说:“你真的会爬树吗?一会儿我们真的要你到外面爬树哦!如果你觉得是真的,就拿奖品,如果不是,就不要拿。”男孩犹豫了片刻,最终没有拿。应老师安慰说:“让别人相信真的很重要,没关系,你可以再找找其他让别人相信的理由。”应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态度温和而坚定,既关照了幼儿情绪,又注意了对他们进行价值观引导。
总之,理论上确立“儿童立场”是容易的,但在实践中如何践行这一价值取向,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感悟并作出明智的选择。儿童立场要求教师首先应当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究竟什么是对幼儿好的。
(作者单位系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