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李镇西 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引起了我的回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翻译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书出版,其时我心中激动不已。真想自己也去办一所像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而且心想,如果早年能读到他的这些著作,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工作可能会做得更好一些。
我是在苏联学习教育理论的,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苏维埃教育学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是权威。虽然也讲教师要爱学生,但那是权威的爱、塑造孩子的爱,不是从孩子出发的爱。我非常崇拜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诗篇》《塔上旗》等著作感动了我。马卡连柯也讲爱,他用对国家的热情、对孩子的热爱,把俄国革命时期的流浪儿培养成苏联英雄。他的爱是深沉的爱。我那时学习的就是这种深藏在自身心里的爱。
20世纪5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在苏联教育界还无人知晓,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初露头角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我已经回国,所以就错过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机会。等到20世纪80年代读到他的书时,我已50多岁了,而且在大学任教,想办学,却已力不从心,也没有条件,也就失去了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机会。
幸好我国有许多教师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以后,得到了启发,勇敢地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其中最优秀的就是李镇西老师了。前不久,我们举行读书会,我拜读了他的《教育的100种可能》;这两天又读了他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确确实实感到他领悟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真谛,并且40年来一直在实践,做到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是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2016年,我和苏霍姆林斯卡娅(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对话时,她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本意是:相信人。苏霍姆林斯卡娅说:“苏霍姆林斯基非常不喜欢(20世纪)30年代前后苏维埃教育学的面孔,特别反感那个时候教育学和教育者对孩子们的态度。他总是问,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和我们的教育者总是说我们的学生,而从来不说我们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内心的精神世界。”写到这里我就想到,当初我们翻译《要相信孩子》的时候,这本书书名的原文是“相信人”。但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人们对人的认识还深受批判“人性论”的影响,不敢谈人的发展。我们商量后把译本改成了《要相信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相信人的思想确实有更深的含义。学生是被塑造的对象,孩子是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教育只是促进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教育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理解孩子,充分认识孩子自身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就是火星,可以“点燃”儿童身上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总是和儿童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不断地点燃儿童才能的火星,绽放出灿烂的火花。
李镇西老师践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看作是人,有精神世界的人。他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同时研究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教育的100种可能》中的36位人才,就是李镇西老师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所收获的硕果。《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反映了李镇西老师对儿童的理解,用童心与童心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李镇西老师总是用孩子的心去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启发孩子。《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李镇西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也是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实际活学活用的书;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论著的札记,也是经过创造的中国教育理念。我希望大家来读一读这本书,你们会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