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不止攀科学高峰 成就不凡铸卓越功勋
近年来,高文团队逐渐成熟壮大。实验室还拥有一支包括双聘院士、多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教学团队,为实验室孜孜不倦地培养着新生代人才。
每一届的北大图灵班,都集合了学校计算机系最优秀的30名学生。作为图灵班的教师之一,高文也肩负着将图灵班的优秀毕业生选拔进实验室的重任。
“将来这个领域会越来越炫。我们这个团队就要保证编解码一定是走在国际最前面的,也是最好的。”高文说。
本报北京11月3日电
研发新技术治理大气污染
——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李俊华团队
本报见习记者 张赟芳 通讯员 李婧
11月3日上午,凭借在工业烟气深度治理、大气污染控制上发挥重要科技支撑和行业引领作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俊华团队“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团队主要成员在人民大会堂获颁荣誉证书。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团队在蓝天保卫战前线超过20年的不懈努力。
作为一个燃煤大国,说起大气污染,很多人脑海里会映现出煤炭燃烧发电的画面。事实上,在2013年前后,产能高、排放量大的非电力行业,包括钢铁、建材、水泥、玻璃等工业门类,已经成为我国雾霾污染的最大“元凶”。
净化钢铁、水泥和玻璃等行业工业窑炉特有的中低温烟气多污染物,需要复杂的材料、装备和技术,成本高昂、难以推广。为此,李俊华提出了在一个材料和一个装备上实现多种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的理论。这是很大的挑战,尤其需要发明新的催化剂材料。
催化剂配方和体系的确立,经历了大量且反复的实验。细心打磨后,“双中心双循环催化剂”问世。经过近两年的持续努力之后,催化剂配方从粉末走到了工业化应用。
进行污染控制,必须综合考虑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可行性。示范工程建设与落地,就是其中重要一环。谈及示范工程建设,团队多位成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钢铁产业。
钢铁产业的超低排放对烟气污染治理至关重要。团队的首个钢铁行业示范工程,建于上海宝山钢铁。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咸伟评价:“这套工艺脱硫效率特别高,达到95%以上,脱硝效率也达到预想的目标。”
截至目前,团队已经完成包括钢铁、水泥在内的1500个工业炉窑的烟气深度治理,直接减排大气主要污染物每年300万吨,相当于全国同期各类污染减排总量的十分之一。
谈及人才培养理念,李俊华表示:“围绕国家需求不断努力,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郝吉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先生敢于创新、甘为人梯的精神,影响着我和年轻一代。”
如今,在老师的支持下,李俊华逐渐挑起大梁,形成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构成、以国家重大关切为己任的团队。环境工程、化学、能动、材料、机械等跨学科、多领域协同作战,为学术背景多样的团队在理论、材料、工艺、装备、标准等方面开展长期扎实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一致目标,也助推团队技术成果快速得到推广应用。
本报北京11月3日电
开辟天线技术研究新领域
——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段宝岩团队
本报记者 冯丽 通讯员 付一枫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院士牵头完成的“高密度柔性天线机电耦合技术与综合设计平台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自主研发了我国首个集电磁、结构、热于一体的高密度柔性天线综合设计平台,成功应用于我国第一部最大的GBR防空反导雷达、首部静电成形薄膜天线、“中国天眼”等重大装备,实现产值34.4亿元。开辟了我国天线技术研究的新领域,引领了我国高性能电子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1978年,段宝岩顺利被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录取。2011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电子机械学科的第一位院士。
2016年9月25日,被称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落成启用。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这个世纪工程中凝聚着中国不同学科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其中就包括段宝岩带领的团队智慧。
1995年,第三届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工作组会议在贵州召开。段宝岩所作的关于大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的光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报告,受到了与会国内外专家高度关注。该团队重点解决了舱索柔性结构的精确力学建模和仿真、舱索柔性结构的控制以及粗精两级调整系统的动力学耦合与复合运动控制等问题,实现了毫米级的动态定位精度。这一新方案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代替了传统的纯机械技术,以软件代替了硬件,结构形式大大简化,使自重由万吨降至30吨,降低了工程造价,使大射电望远镜阵工程的实现成为可能,被同行称为“变革式的创新设计”。
多年来,段宝岩一直从事电子机械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电子装备结构多学科优化设计的研究工作,开辟了我国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新领域,并形成了初步的学科体系。
“大学的科研以基础科研、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做好有深度、有探索、有品位的研究:定位要高,要坚持‘四个面向’,敢于挑重担、破难题、创一流;研究要实,要突破思维、解放思想,主动出击、敢为人先;工作要久,要沉得下心、静得住神,在平凡寂寞中发现、创造出不平凡的成果。”在薪火相传中拾级而上、登高望远,一路走来,段宝岩破解了一道道难题,越过了一个个沟坎,依然潜心朝着科研的最高峰攀登着。
本报西安11月3日电
让高精度定位自主可控
——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李德仁团队
本报记者 程墨 特约通讯员 肖珊
11月3日,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围绕我国高分遥感系统“好用”和“用好”的目标,首创卫星遥感全球无地面控制高精度处理和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测图从有控制到无控制的行业智能化变革。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被亲切地称为“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其中,自主可控的天空地高分辨率遥感系统是“高分专项”的核心。
长期以来,高分遥感系统的核心器件和关键技术受到发达国家制约,影像定位精度低,数据处理不智能,系统响应速度慢,难以满足高精度、高时效的国家重大应用需求。
李德仁院士瞄准这一国家重大需求,历时15年,组建百余人国家队,主持参与“高分专项”,先后完成体系论证、技术攻关、系统研制和重大应用,助力实现其“好用”和“用好”,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大众民生的需求。
项目首创卫星遥感全球无地面控制高精度处理和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打破空地遥感高精度定位定姿核心装备和遥感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核心技术封锁;研制的地形勘测车首次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实现高精度天空地遥感系统核心装备和技术自主可控,为国产卫星遥感影像自给率从15%提高到85%以上作出重要贡献;首次实现境外1∶5万无地面控制点测图,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测图从有控制到无控制的行业智能化变革。
该研究成果解决了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空地遥感高精度定位定姿两个“卡脖子”技术难题和遥感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的关键性科学难题,应用在高分系列卫星在内的40余颗卫星处理系统中,首次在轨实现了国产卫星时敏目标实时定位与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处理,利用夜光遥感技术评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复工复产从南到北的变化规律,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国的卫星导航、遥感等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得到迅速发展。‘新基建’时代已经到来,大测绘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未来我们要实现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空天信息实时的智能服务系统。”李德仁表示,测绘人要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全身心投入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新基建的浪潮中,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中发挥作用,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测绘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本报武汉11月3日电
“移植”空间结构体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