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减负提质重在激“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民视觉 供图

    ■双减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百日来,“双减”政策在全国近2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落地,给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新变化,也给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带来新课题。本刊特邀请教育科学研究者就学生作业、课后服务、教师发展以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等话题进行探讨,理清“双减”相关教育理论脉络,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开拓思路。——编者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的作业量从过去的“无法承受其重”变成了“无事一身轻”。面对骤减的作业,一些家长和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但是,“双减”并不代表“躺平”,激发作业热情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动力和支点。实际上,作为完整学习过程的必备环节,没有作业,教与学都无从谈起。学生需要通过作业巩固当天所学知识,教师则通过批改作业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与学生的作业情绪直接相关。它伴随着学习过程的每时每刻,对于学习和作业具有重要影响。

    作业情绪问题的现状与缘由

    作业情绪就是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情绪体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如高兴、兴奋、自豪;还有一种类型是消极的,如抓狂、焦虑、抑郁等。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与科学领域的素养表现均名列第一,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生的学习时间也较长。而且,中国学生在幸福感维度的得分也有提升空间。学习效率、幸福感对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和培养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多由作业压力引起,作业量、作业时间和作业难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情绪。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8年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结果表明,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监测结果还显示,学生睡眠时间总体不足。四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30.7%,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为9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16.6%。做作业时间过长会占用学生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和作业情绪,进而影响学习和认知。此外,亲子沟通和教育方式等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作业情绪。监测发现,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最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比例分别为79.8%、79.9%;关注最少的则是心理状况,比例分别为6.5%、11.1%。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情况的关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忽视孩子心理状况的做法可能会导致家长错失走进孩子心理世界的契机,并难以及时发现影响孩子努力学习的诱因或者隐患。这些作业压力和负担问题也是国家“双减”政策出台的现实原因。

    作业情绪有多重要

    情绪对于作业到底有多重要?一般而言,积极的情绪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则具有破坏和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应该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安全、支持、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安心高效率地完成作业。

    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对“情绪影响认知”这一主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一项有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调节记忆过程的脑机制研究发现,在消极情绪下,记忆准确率下降,反应速度也减慢。脑成像结果分析发现,在消极情绪下,对认知进行加工的时候,激发的是杏仁核和海马体;在积极情绪下激发的是黑质、颞中回和颞下回。这说明,在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情绪状态下,对认知进行加工的时候被激活的脑区是不一样的。如果个体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下进行认知加工,使不良认知加工和特定脑区激活形成一定联系,就可能影响、损害机体的认知功能。

    脑机制研究表明,情绪对于学习和认知具有重要影响,那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遵循怎样的规律呢?心理学中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阐释了动机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关系。情绪是动机系统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可以激发、指向和维持人的行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果。简言之,动机水平和学习效果二者是“倒U”形关系,并非学习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成绩就一定越好。当动机水平达到一定量之后,动机水平越高,成绩反而会下降。已有研究表明,在学习活动中存在最佳动机水平,但最佳动机水平会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不同而变化。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学习效果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学习效果最好。

    作业热情如何激发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学习“不是将无助的个体牢牢绑在凳子上,再往他们脑子里塞满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得不到结果的、愚蠢的、很快就会被忘记的东西”;真正的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

    如何激发个体好奇心,进而保持认知和学习的不竭动力和热情?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凯勒提出的动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理论和具体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要素入手。

    第一要素注意,主要指作业要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好奇心。具体策略包括善用询问技巧,提出难度适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作业类型要多变,可以留书面作业,也可以留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类作业。作业表现形式要创新,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也可以布置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和亲子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作业,并可适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模仿秀、兴趣创意、游戏竞赛等,进而激发学生作业乐趣、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知识运用能力。

    第二要素相关性,主要指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因素,满足学生个性需要,达成目标。具体策略包括说明作业的价值、目的;告知作业所涉及的教学目标、内容;留作业时要考虑最符合学生习惯的学习模式、思维方式、教材与教法,引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举例与说明。

    第三要素自信心,主要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掌控成功。具体策略包括明确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为学生示范或提供正确样例,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与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作业目标和任务,学生可主导部分作业内容与测验题目,学生可决定自己的作业方式、速度与时间等;作业难度建议照顾班上75%的学生,可根据能力水平设置分层作业,强调努力对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努力付出,给予成绩落后学生及时指引与反馈。

    第四要素满意,主要指给学生提供反馈,维护公平。具体策略包括提供可运用新学习与新知识的课后作业,提供理论迁移至实际中的环境;使用外在奖励如奖品、奖状等增强物,使用内在奖励如赞美、表扬、肯定等;表扬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时要公平,提供等量呵护与指导。

    在学生做作业过程中,如何使用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和热情?以“第四要素满意”为例,可以采取“内在奖励”让学生产生满意感。内在奖励是指学习本身带给人的激励,包括学习任务本身的趣味性、挑战性,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的责任感、成就感、满足感等。与外在奖励相比,内在奖励有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的效果。心流(mental flow)可以视作一种内在奖励。“心流”是指个体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个体会全神贯注,不愿被打扰,也称抗拒中断。想要达到心流,需要在个体能力和任务难度之间建立合适关系——如果任务难度远高于个体水平,个体就会产生焦虑;如果个体水平远高于任务难度,个体会觉得无聊。因此,任务难度的设置应该略高于个体能力,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到这个“桃子”。处于这一水平上,才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

    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要达到心流状态有四步。第一步,设定明确的目标。学生要明确自身学习任务或者作业量、需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等。第二步,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可以给自己提供反馈和奖励,比如说学生规定在30分钟之内完成数学作业,如果完成了,那么学生可以给自己设置喜欢的反馈方式或者提供奖励。第三步,匹配适合自己的作业难度。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要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第四步,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心流。每个个体进入心流状态的支持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可以在非常嘈杂的图书馆里做一天题也不觉得枯燥;有的学生需要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戴上耳麦听着自己喜欢的、熟悉的音乐,才能进入非常高效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和学生一起去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规律以及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进而尽快进入全神贯注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完成作业。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课堂革命’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GYB2021009]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