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教资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考生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点附近进行考前复习。王彪 摄(资料图片)

    近日,有关“教资热”的话题又被推上了微博热搜。

    10月30日,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开考,多地报名人数持续上涨。以河南省为例,此次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该省共有56.06万人报名,在参加全国统考的省份中人数位居第一,与今年上半年报考人数相比增加约19%,报名人数增长态势十分明显。

    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教资考试报名规模一直在增长。2016年全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共有260万人,2017年达410万人,2019年则攀升至近900万人。

    “教师资格考试人数增多,一方面说明大家对教师行业和教师职业的认同度逐渐提升。”河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注册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地一系列惠师政策的出台和落地,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使得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教资热”也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成“正相关”。从2001年以来,全国应届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较2019年增加40万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突破909万人,较2020年增加35万人,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基数的增加,客观上也抬升了教资报考的基数。”赵河说。

    “教资热”的出现,说明教师这个职业在受到社会的欢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现象。

    然而,“教资热”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不能简单地在“教资热”与“教师热”之间画等号。

    “在我们师范类院校,当教师肯定是学生的主流选择。”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学生郭思琪参加了此次教师资格考试,她告诉记者,“我们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都报名了教资考试。”

    郭思琪坦言,不少同学在报考时也有从众心理,“别人都考了,我也考吧。不管将来当不当教师,毕竟多一个证书就意味着多一条出路”。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攀升,在就业压力之下,“考证热”“证多不压身”似乎成了大学生缓解就业焦虑的一种方式。

    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9级学生张艺凡学的是非师范类专业。“本来对当教师没那么大的意愿,但也不抵触,毕竟教师这个职业稳定,有编制,待遇也不错。”张艺凡表示。

    一边是“考证热”,另一边却是中小学教师整体上供应不足。去年10月,人社部发布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小学教师”首次上榜。

    教师是一项较为特殊的职业,其职业责任感尤为重要。因此,教资越热,越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不管从教师职业的角度,还是从求职者自身职业规划的角度出发,都需要教资报考者多一些真爱。

    每年的教师资格考试,非师范类考生都占很大比例。对此,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苗学杰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性,越来越吸引更多具备文理通识教育的人加入教师队伍,有助于实现师资队伍人员来源的多样化,充实教师队伍,提升师资质量;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非师范专业加入报考大军,如何增强师范“专业性”在教师培养中的体现,同样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