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阶教学”到“深度学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1-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和平大楼 “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高阶教学”实施框架 项目驱动,以赛促学 “一点两面,三抓五评”的“深度学习”实施框架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新时代高教40条”的出台,吹响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号角。

    一手抓“高阶教学”,一手抓“深度学习”

    实现高水平育人

    成都锦城学院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出“向教学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学习要质量”。早在2005年,学校就旗帜鲜明地走“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道路,明确“教育质量是生命线”。近年来,学校进一步以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和学生学习成效为“两大抓手”,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高阶教学”框架和“一点两面,三抓五评”的“深度学习”框架,坚持一手抓教师“高阶教学”、一手抓学生“深度学习”,实现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共鸣,使教与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高阶教学”

    向课程与教学要质量

    “金课”的标准可归纳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为高校“金课”建设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开创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不仅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而且对各领域的目标进行了分阶,比如在认知领域,从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成都锦城学院认真研究“金课”标准,学习借鉴布鲁姆的分类、分阶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教育目标分类框架(见右图)。这个框架很好地回答了“高阶‘高’在何处”“如何实现高阶目标”等问题,让“高阶性”在具体化、操作化层面落地,其要点如下。

    (一)“高阶教学”既教知识,又重视思维和能力的递进培养

    框架的底部和两侧共同构成“高阶教学”的“三大目标”:知识、思维、能力,即“一基两轴”。

    “一基”——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其目标是把知识教够、教活,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达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关联性(包括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关联)。

    “两轴”——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为两大重点,在“教知识”的基础上,向培养思维和能力提升。

    “三阶”——指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状态可分为低、中、高三阶,每一阶的表现和标准不同。其中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够采用多方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属于高阶能力。高阶教学的根本特征就是通过“递进”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水平实现从低阶到中阶再到高阶的攀升。

    (二)实施“高阶教学”的基本途径在于以设计为龙头,推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大改革”

    框架中间的蓝色部分构成了实施“高阶教学”的“三大改革”,并对学生在每一阶段的状态进行了描述。

    如何实施这个框架?锦城学院提出:“设计是龙头,落实是重点,考核是保障。”教师能普遍落实此框架,得益于学校过往良好的教学改革基础和深厚的教学底蕴。

    早在2011年,锦城学院就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三大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通过精简、调整、增加、嵌入,做到内容上的“接近前沿,立足应用,上下衔接,减少重复”;在教学方法上,坚决杜绝照本宣科、“满堂灌”等落后方法,广泛推行案例教学、项目驱动、问题导向、模拟仿真、以赛促学、在线教学、翻转课堂、头脑风暴等教学法;在教学评价上,坚持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并重、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并重,突出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三大改革”成为实施此框架的有力手段。

    2015年,锦城学院又提出并全员实施了“课程与课堂设计”,其重点是做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作业、推荐课外读物的“八项设计”,其目的是把传统的“备课”提高到“教育工程学”的水平、把传统的“教书先生”提升到“教育工程师”的高度。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和水平,为实施“高阶教学”框架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阶教学”框架甫一推出,就得到了学校教师的广泛认可和自觉应用,并在一场大赛中展现了其先进性和竞争力。在2021年举行的四川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文学与传媒学院的蔡郎与老师以“民俗学”课程荣获副高组二等奖,同时包揽了“教学活动创新奖”“教学学术创新奖”“教学设计创新奖”3个单项奖。她的课程即以“高阶教学”框架为指导设计:

    初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扎实掌握“民俗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形成知识体系。中阶——以“项目制”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遍历选题、采访、沟通、拍摄、写作等过程,培养提出问题、调查研究、沟通表达、分析归纳等能力。高阶——指导学生完成调查论文、报告,并通过向期刊投稿、撰写建议报告等方式,发表学术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进一步提升至高阶,人文情感、家国情怀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强。

    张睿是本门课程的学生,他在学习过程中对四川羌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和本校大学生组建了一支新媒体团队,打造了“羌妹小雪”IP,定期推出介绍羌族文化的视频,颇受粉丝关注。

    “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高阶教学”框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文、理、工、经、管、艺等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建筑学院在实施该框架时,注重夯实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助其建立可靠的知识结构;中高年级则主要采用“以赛促学、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真题真做”中发展思维和能力。

    张翰文同学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受益者。他在校期间陆续参加了温江羊马湿地公园、兴隆湖书店、德阳工业博物馆等创意设计大赛,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设计作品进行反复打磨、修改。在真实项目的驱动下,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设计的作品拥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创新的设计风格,有的设计方案已经成为落地项目。他也因此获得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入学资格。

    “一点两面,三抓五评”的“深度学习”

    培养学生核心胜任力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不仅要求教师“教得好”,更要求学生“学得好”。锦城学院提出“教与学的同频共振”理论,认为教师的“高阶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深度学习”结合起来,同频共振,才能形成合力,使学生受益匪浅。

    中外学者对“深度学习”的定义有几十种,不尽相同。锦城学院吸收认知心理学和系统优化理论,提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将它整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知识。”

    “深度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三个方面。“深度”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指教师的深度导引,在认识心理学中指学习者的信息深度加工,在教育管理与服务中指外部资源的深度支持。与实施“高阶教学”的框架类似,锦城学院也提出了“一点两面,三抓五评”的“深度学习”实施框架。(见下图)

    如果说“一点两面”概括性地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方法途径,那么“三抓五评”则提供了一个操作化层面的方法指南。

    (一)“三抓”:为“深度学习”提供良好条件和强大动能

    深度学习不是自发产生的行为,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锦城学院着眼于深度学习的发生条件,提出了外因内因相结合的“三抓”。

    一是抓外因,为“深度学习”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包括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培育良好的教风、学风、考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献、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就业机会支持;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等等。

    二是抓内因,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深度学习”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学校党委书记邹广严教授提出:“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他的首要责任是唤醒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动机。”并进一步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目标动机、情感动机等。”对照这三种动机,锦城学院教师用“有趣、有用、有情感温度”的教学点燃了学生的热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