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

    2021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和2000多名出席会议的人大代表,郑重按下表决器。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

    “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发人深省、指引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制度,真正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创新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制度……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一系列夯基垒台的长远制度不断完备。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着眼长治久安——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推动织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一项项民生制度创新,透射殷殷深情。

    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各方面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坚持公平正义——

    2018年3月11日,宪法修正案通过;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实施;2021年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

    新时代砥砺奋进,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无不贯穿法治之力,无不践行法治之义。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磅礴开启,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更加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护航民族复兴行稳致远。

    “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无比的坚定,更是深刻的自觉。

    挺起新时代精神脊梁

    2021年3月6日,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暖意融融,交流热烈。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这席话,打动无数国人心。

    一语越百年。“平视世界”刷屏的背后,是对“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的历史喟叹,是新时代中国人精神崛起的集中写照。

    辉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竞相闪耀——

    撤侨紧急关头,“在你背后有伟大祖国”见证国家价值;扶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彰显公平底色;孟晚舟回国现场,全场高唱《歌唱祖国》,一个个经典场景,展现中国精神的挺拔。

    从“最大留学潮”到“最大海归潮”,从“品牌就是外国好”到“国潮”成为新风潮,点滴变化,折射国人自信的回归。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历数沧桑,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经千辛而不败、越万难而不衰,就是因为不断觉醒、生长的伟大精神在支撑、引领和推动。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这是更加厚实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演进形成的灿烂文明,党领导人民百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奋斗实践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中国自信的坚强基石。

    这是更加坚强的骨气:

    喀喇昆仑高原,加勒万河谷,河水滔滔,乱石嶙峋。

    2020年6月,在这里,面对外军蓄意挑衅,“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和战友顽强奋战,用生命筑成祖国的界碑……

    誓言,穿越时空:“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面对美方霸凌威吓,始终有理有利有节,“中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任何挑战”。

    “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近距离观察中国抗疫斗争,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深深感慨。

    这是更加昂扬的志气: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用更宽广的胸怀融入和影响世界——史诗般的征程中,贯穿的是奋发图强的志气,是自立自强的国风。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道出真谛。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澎湃激荡,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纵览古今的胸怀、远见卓识的视野、磅礴厚重的气度引领、推动和践行。

    凝聚中国精神的灵魂和力量——

    立根固本,必须补足精神之“钙”,找准胜利之“钥”。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高度重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首次阐释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思想新概括,点亮精神的天空。

    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一座座精神丰碑,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固支撑。

    厚植中国精神的根脉和滋养——

    2020年9月28日,考古,这门“高冷”的学问,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考察曲阜孔府、敦煌莫高窟等诸多文化场所,在各个国际场合阐释中国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民族复兴汇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新时代中国精神因此拥有不竭的泉源。

    升华中国精神的时代特质和价值旨归——

    人们难忘这一幕:2019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党和人民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

    人们也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探访一个个红色革命圣地,每逢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以亲力亲为引领崇尚英雄的时代风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