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于学生而言,档案是学校精神品格与文化特色区别于他校的历史见证,也是打在学生身上独特的文化烙印。创新多种方式建立学生与校史档案记忆的“连接”,使他们徜徉于校歌、校训、校徽等自信自强的文化追求中,触摸校园里一砖一瓦背后的热血故事和家国情怀,感悟前辈师长流血牺牲、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发展成就的宏图伟业。对于校友而言,档案记忆因校友成长成才经历的更新增补更加鲜活动人,更富时代强音。校友在无声的档案中感受思政教育穿越时空的温度、深度和广度,将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社会实践,修身修为,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营造人才竞出的环境和风气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章益国

    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要发挥培养自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大力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并由大批人才簇拥产生出大师。新时代是一个需要人才而且必将产生人才的时代,当被别人“卡脖子”的时候,不免有“才难”之叹,高校要营造人才成群竞出的环境和风气,以应时需。

    一是要营造一种适合人才脱颖而出的风气。中国传统思想家认为,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我们看到,有些历史时期,人才蜂起,灿若星辰,而另一些时期,则人才寥落,穷绌不应时需。这就如把差不多数量、同样优良比例的种子撒在不同的地方,这些种子并不能颗颗发芽,不能长得同样茁壮,土壤和气候在不同的种子中做着选择。精神的土壤和气候——风气,也在人群中做着选择。形成良好风气才能鼓舞人才源源不绝地涌现。“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陶铸人才、砥砺人才,端在开启风气。唯有一时之风气,乃成一时之人才。

    二是要提高对人才的鉴识力。辨识出谁是人才,是爱才敬才用才的前提。要基于学界清议,鼓励学术批评,形成内行的、有学术格调和品位的评价之风;不能论资排辈来判别人才,青年是科学探索中最生动的力量,要允许他们自由探索和讨论,保护他们的风发意气,鼓励他们冲破陈说,让机会在代际公平分配,不要让青年人在等待中虚耗生命;人才即是特出之士,创新即是突破标准,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要拔奇取异,让具真才实学者有用武之地,而且要趁早就有。

    三是营造能吸引人才聚到一起潜心治学环境。学术品位相近、志同道合的教学科研共同体,是培养人才乃至孵化大师的思想沃土。要确保教师的教学科研时间,平息躁竞之心,营造静心做学问、搞研究的氛围;避免“数目字管理”、“指标化运动”和“内卷式竞争”虚耗人才的精力,扼制青年人的才华施展与志向养成,不要用外部的量化考核逼迫产出大量平庸的低水平重复作品,而要激发人才内在的学术志趣和成就动机;让人才聚到一起相互砥砺启发,增加思想的流动性和丰富性,就越可能出现更加新颖和丰富的观念组合,最终形成无负于时代的“千里马竞相奔腾”“天才成群而来”的场景。

 

    辅导员要当好学生成长引路人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余佳

    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时,特别勉励全国高校教师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辅导员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承担着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尤其需要秉承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改进、自我提升,更好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责任。

    首先,辅导员要“自己信”带动“大家信”。只有自己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想清楚、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对“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了然于胸,真正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只有自己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在育人过程中,自觉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上下功夫,向学生诠释清楚时代新人的历史担当。

    其次,辅导员要“慎独其身”带动“兼济天下”。辅导员的育人阵地虽然主要在课外,育人方式与课堂正式教学不同,但这种与学生日常交流交往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往往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成为学生今后立身处世的言行表率。辅导员只有自己“其身正”,才能让学生“不令而行”,只有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才能让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引领学生未来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而不懈奋斗。

    再其次,辅导员要“个体强”带动“群体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辅导员只有坚持受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升理论辨识能力、业务专业能力、创新工作能力,才能增强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使思想政治工作见真章、有实效。好老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辅导员就是学生身边最好的榜样,要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脚踏实地中成就事业。

    最后,辅导员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努力培养一大批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辅导员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育人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无愧贡献。

 

    努力培养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人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 张海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部分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作为涉农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首要任务就是心怀“国之大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培养一大批服务乡村振兴的高质量人才。

    高质量乡村振兴人才必须厚植家国情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这个视角看,乡村振兴总体上必然要经历从落后到进步、从艰苦到繁荣的历史过程,这一伟业的创造者必然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历史自觉,才能够做到坚守初心、矢志不渝,扎根乡村、默默奉献,才能真正把握农业规律,倾听农民心声,融入乡村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打赢乡村振兴持久战。

    高质量乡村振兴人才应了解未来农业的趋势特点。乡村振兴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主动研究规律、善于把握规律,是我们运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必然选择。从乡村发展的历史维度看,我国乡村正处在近代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农业总体上处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期,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人多地少、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农业需求由温饱型向功能型转变及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等方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导向,优先开展未来农业形态的研究,把握好未来农业具有的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全球配置等显著特征。

    高质量乡村振兴人才要有“全科”式的知识技能。乡村振兴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性工程,乡村振兴工作面更宽,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乡村各个方面,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没有系统学习和系统思维能力,没有全面过硬的知识技能,我们培养的人才就不能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系统构建面向未来农业发展要求的“全科”式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锻造“四力”履行立德树人使命

    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周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敢于斗争。高校中青年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增强政治执行力、夯实理论学习力、凝聚实践创新力、提升未来谋划力,履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增强政治执行力。要把牢政治引领“方向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政治信仰。学好党史,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基本经验,始终坚持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夯实理论学习力。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鲜明特色,多维度掌握其学理支撑。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创造的伟大成就、形成的建党精神、铸就的宝贵经验,以及开拓未来必须坚持的方向道路、传承的精神作风、肩负的任务使命。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定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方法原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