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长期以来,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一些职业学校存在按照办普通教育的方式办职业教育、淡化人才培养特色、偏离发展定位的现象。
在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如何显著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如何使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匹配?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嘉宾
潘海生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米靖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
朱德全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
滕道明 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杨剑静 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刘彩琴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马良军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王博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研究员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要转变“为了职业(就业)的教育”的观念,用更科学、更现代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它是一种“通过职业的教育”,一种面向人人、让人们能够获得“适合的教育”的优质选择。
记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此次,《意见》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为什么说不构建起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难以提高?
匡瑛:职业教育能否成为一种教育类型可从三个层面来看:其一是“知与不知”,关于职业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独特类型已达成共识。其二是“认与不认”,核心在于职业教育外部人士是否认可这种教育类型,要“认”才会参与和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鄙薄与歧视、焦虑与排斥。其三是“为与不为”,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是干出来的,“认”的条件是职业教育要办出鲜明特色、走出独特道路和彰显“有差异的高质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跌宕起伏的历程说明了摆脱普通教育影响的难度确实非常之大,职业教育每一次的层次提升都面临质疑和争议,面临与普通教育的多方比较,也面临“特色坚守”与“学术漂移”的困境和诟病。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需要转变“为了职业(就业)的教育”的观念,尤其改变很多民众把这些就业理解为极为粗放、简单且操作性的工作。要用更科学、更现代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它是一种“通过职业的教育”,一种面向人人、让人们能够获得“适合的教育”的优质选择。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诸多不同,以职业和岗位为直接起点、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教育通过系统学科知识学习所培养出来的学术型人才在目标、模式、路径上都相差迥异、相互独立。然而,这种不可替代性或许在当前职业院校的供给中还未能充分体现。
记者:职业教育吸引力低集中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低。面对中考分流,家长通常将普通教育视为首选,而把职业教育视作“无奈之选”,如何打破这种观念?
王扬南:职普融通既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也是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要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将职业指导纳入普教课程,推动职普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探索发展特色综合高中,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适合的教育。
此外,要构建国家资历框架,这一框架的构建有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要确立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资历框架中的定位,保证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服务学业提升、职业晋升、社会上升。
匡瑛:与“技能型社会”相对应的是“文凭社会(学历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必须直面文凭社会造成的收入差异、教育焦虑、就业困境、技能错配等一系列紧迫问题。就教育而言,必须从宏、中、微三个层面深化改革、强化特色、优化定位。首先,从宏观教育体系层面,通过构建基于普职“双轨制”的“双通制”(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体系,科学处理普职、产教、校企、师生、中外五个关系,打造中高本相互衔接、一体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科学设计招考制度,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其次,从中观办学层面,要遵循职业教育独特的跨界开放、产教融合的办学规律,改革已有的院校治理模式,规避劳动力技能的层次错配、类型错配等问题。再其次,从微观教学层面,继续坚持德技并修、实践导向、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推进“三教改革”向深层发展,并通过评价改革实现质量提升的闭环,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自身价值和多样成才。
如何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
在发展节奏上保持定力、统筹谋划,优中选优、巩固优势,稳住速度、控制规模,才能推进职业本科教育整体有序发展。
记者:此次《意见》提出,要稳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为什么说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朱德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建成,但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占职业高等学校数量的比重仅为1.8%,招生人数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学校的比重仅为0.5%。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完整地接受连贯的学历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在“重学历、轻技术”观念的影响下,大量不适合学术型教育的学生涌入普通高等教育,加剧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困境。在“体制偏好”的强化下,制造业领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仅为12.07%,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学历贬值”和技术岗位“职工荒”并存的就业难题。
为此,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中高衔接、普职融通、职成转化,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记者:如何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确保其职业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
马良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办好办优此类教育,增强其适应性,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构建职业本科专业评价体系。这一体系需要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特色。此外,职业本科专业评价标准应坚持“职业”与“高等”的双重属性,既要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又要体现创新性、复合性和可持续发展。既不能直接移植传统本科教育的框架,也不能全盘照搬专科教育的经验,要能引导职业本科专业彰显特色、高质量发展。
王博:职业本科教育从政策文本落实为办学实践,职教战线欢欣鼓舞,众多高职院校举全校之力精心准备。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将升本作为唯一目标,忘却人才培养的初心使命。针对当前形势,稳定战线和社会的心态非常重要。一方面,从短期来看,要强化政策解读,让战线清晰了解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的界定范围、指标的控制尺度、工作的推进节奏等,让不在遴选范围内的“不躁动”,未达标准要求的“不妄动”。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要注重评价引导,引导职业专科学校持续聚焦办学内涵。
记者: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什么?
王博:职业本科教育既不是职业专科教育的“加长版”,也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制版”,要坚定做好自己,找准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宽度上,要适应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高阶职业岗位需要,强化掌握多项技术技能的“复合性”。在培养深度上,要适应既定职业岗位发展需要,强化掌握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技能的“精深性”。在培养高度上,要对接职业岗位技术迭代与变迁需要,强化适应和推动技术变革的“创新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