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恰青春 逐梦正芳华
会仙山下,菁菁校园;龙江河畔,冬日朗照。
河池学院,坐落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这里曾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红色文化生生不息。这里还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人生的归宿,是科考“连中三元”、官至副宰相的冯京出生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此留下了一万多字的旅行游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全国文化名流西迁途中的精神家园,诞生了浙江大学的“求是”校训和校歌。
根植于这片文化沃土,办学70年来,一往无前的河池学院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弦歌不辍、刚毅艰卓,铸就了“忠诚执著,求真朴实”的学校精神。回眸校史,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俯拾荣光,学校始终坚守着炽热的育人梦想,牢记为桂西北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在不懈探索中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奋进路上再出发。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校正奋力开启新征程,朝着建设国内知名区域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奋斗,绘就出逐梦前行的绚丽画卷。
三次大跨越 奋楫立潮头
乘风破浪七十载,奋楫争先立潮头。
办学70年来,学校历经三次大跨越,从“楼无一栋,地仅半垄,师生百人”的师范学校,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宿舍楼鳞次栉比,校园占地面积达3600亩(含规划用地1500亩),教职员工1000多人,全日制在校学生超过1.5万人,生源来自全国16个省份,并在10多个国家招收留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桂西北地区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
(一)志存高远,艰苦创业
“从建校伊始,我们就和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每次给青年师生讲校史,河池学院退休老教授们都难掩激动之情。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了给祖国边远山区的桂西北培养急需的人才,1951年,河池学院的前身宜山师范学校应运而生。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与新中国一道成长的宜山师范学校师生,志存高远、艰苦创业,在瓦房里做学问。先后有两万多名毕业生陆续去到急需教育人才的壮乡瑶寨,他们向下扎根、向上开花,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桂西北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沐浴春光,砥砺奋进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光雨露,地处大石山区河池老区的人们,也迎来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1978年12月,河池师范专科学校获批在宜山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1994年更名为“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走来了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新一代。河池开始有了大专教育,学子们开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5万多名毕业生奔赴河池这块红色的土地以及全国各地,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三)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进入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学校牢记初心和使命,解放思想,再次创业,满足了跨越的条件。2003年4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河池学院。从师专到学院,不仅让大山里的学子圆了大学梦,也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进入各级教育教学部门、新闻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
2012年,学校通过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成为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学校获批成为自治区层面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9年,学校通过国家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斗转星移,春华秋实。经过70年的发展,学校目前已设有13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专业,并与国(境)外1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拥有校外实践基地236个,校内基础实验室(实训中心、实训室)313个;馆藏图书149.67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7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614.03万元,生均超过1.51万元。学校的社会影响和声誉不断提高,被称为桂西北的“人才宝库”。
国家教育部门时任领导到校视察时曾说:“没想到广西河池地区这个边远山区还有一所这样好学校!”“河池学院留给专家极为深刻的印象,是一所值得尊重的大学!”
聚是一团火 散成满天星
70年来,河池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扎根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强化应用,开放合作,突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在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新发展,不断绘就育才新图景、打造聚才新高地、营造引才新风气。
聚是一团火,散成满天星。70年来,先后有超过10万名河池学院毕业生怀揣梦想,壮志凌云,在祖国大地上发光发热,既实现着人生价值,又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一)人才培养,百花齐放
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础教育人才和社会骨干,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在毕业生中,从事河池基础教育者约占70%,在学校各级领导岗位任职者占比43.84%;也有不少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作出很好的成绩。
学校毕业生中,不仅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还有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亮丽图景。
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精准引才、用才、优才。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0项(国家项目32项),市厅级项目600多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达2653万元,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76项(发明28项、实用新型228项、外观设计220项),《河池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目前,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生物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9个专业是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批广西重点学科、一流学科、优势特色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搭建了横向发展的“桥梁”和纵向发展的“阶梯”。
(二)作家摇篮,享誉八桂
从“河池师专”办学伊始,学校就确立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升本以后,学校始终坚持“发扬文科优势”,打造办学特色。按照这个思路,韦启良、李果河、银建军、温存超、黄土路等一批又一批写作指导教师薪火相传,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学校将办学与当地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培养出很多优秀作家。
一大批活跃在广西各地的知名作家和高素质应用型写作人才,从这里起步、成长,被誉为“作家的摇篮”“河池学院文化现象”,使河池学院成为广西一处文学小高地,是广西区域内高校中独具特色的亮丽名片。
其中,广西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著名作家东西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打破了广西作家18年来没有获得全国大奖的沉寂局面,根据《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东京第15届国际电影节“艺术贡献奖”;小说作品被影视界评为“中国十大文学现象”之一的广西作协副主席凡一平,有20多部作品拍成影视剧在全国热播,根据其小说《寻枪记》改编的电影《寻枪》创造了2002年度国产电影票房佳绩,根据其小说《理发师》改编的同名电影引起全国反响。
继东西、凡一平之后,同样毕业于河池学院的田湘曾获首批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奖,有“沉香诗人”之誉。何述强摘得广西青年文学奖,黄土路、王卓屡次跻身广西签约作家行列。活跃于广西文化界的河池学院学子不断在广西文坛崭露头角,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部门时任领导多次称赞河池学院为培养广西写作人才所作出的贡献;广西作家协会原主席罗传洲称赞说,从河池学院毕业的学生占了广西文学界的半壁江山,并且势头越来越好。
学校的文学社团也十分活跃,目前已办有南楼丹霞文学社、堆云文学社、山谷文学社、秘书协会、龙水话剧社、图情协会等和写作密切相关的学生社团,社员遍布各二级学院;连续出版《南楼丹霞》《堆云文学》《视点》等社团刊物,年年举办文学沙龙、征文比赛、朗诵比赛、作品研讨、诗歌节、话剧节等活动。东西、凡一平等作家,就是在这些社团和校内文学刊物中“摔打”出来的。
为不断提升校园文学创作氛围和品质,学校“引水肥田”,组织召开桂西北作家群研讨会、诗歌节等大型研讨交流活动,大力支持在校生组建南楼丹霞等学生文学社团,长期聘请知名作家作为校园刊物的文学顾问,带领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创作采风,在校生在文学社团先后发表了300多万字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诗歌、散文、小说,有的获国家文学奖,有的还选入年度文集,成为人们了解桂西北民族文化的窗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