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助推幼小衔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保教视点·幼小科学衔接

    幼小衔接是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能否让孩子平稳过渡是众多家长焦虑和关心的话题。目前,有些幼儿园教师对此仍不太了解,认为大班或大班下学期才要考虑幼小衔接,部分家长还热衷寻找所谓的“幼小衔接班”。

    幼儿园与小学如何做到科学衔接?课程方案又怎么落地?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幼教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园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园本探索,以“四轮驱动”破除幼儿成长关键误区,切实把幼小衔接的“陡坡”变为“缓坡”。

    课程轮

    以课程体系驱动全员重视习惯

    幼小衔接到底要衔接什么?这是学界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对幼儿来说,幼小衔接不仅是空间的转换、知识与能力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行为规范的遵从、人际关系的适应等。

    我园以“好习惯奠定好人生”为办园理念,从一级指标“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三个层面,由生活、学习、交往、运动四个方面梳理出3—6岁幼儿应该习得的于终身发展有益的30个核心习惯点,教师根据每一个习惯点分别自主创编适合本园幼儿的好习惯养成游戏、故事、儿歌、“三字经”等,在不同场所、空间和活动中随时使用。听一听、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一个个好习惯通过不同方式,融入到小中大班各年龄段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贯通在幼儿学习的点滴之中,边实践边完善,边反思边调整,初步形成了具有层次化、系统化、科学化、园本化特点的好习惯培养谱系。通过好习惯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倒逼教师树立重视幼儿好习惯培养的理念。

    同时,我园先后开发并建设出“好习惯巧养成”园本课程资源库,形成“会生活、会学习、会交往、会运动”好习惯系统养成园本课程体系,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空间、环境营造上助力幼儿全面发展。例如,精心布置厨艺坊、木工坊、布艺坊、陶泥坊等功能室,让孩子学会剥、削、切、刨、钉、穿等自己动手、自主探究、专注做事的生活技能;开展“好习惯亲子讲故事”“好习惯亲子DIY绘本”“好习惯绘画比赛”“好习惯我能行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课程实施与家园合作,鼓励家长重视幼儿好习惯的养成。

    家园轮

    以家园合作驱动家长尽到责任

    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含学习内容、师幼关系、生活作息、生活环境的衔接,还要考虑学习方式的衔接、独立精神的培养等。完成这一系统工程仅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长的助力。幼小衔接不仅需要幼儿适应,也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与成长。

    我园将更新家长观念放在重要位置,每年新生家长会时,教师都会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从幼儿大脑发育规律、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幼儿园定期开办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心理学专家、幼儿教育专家围绕如何有效陪伴孩子游戏、如何培养孩子倾听习惯、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等话题进行交流分享,促进家长观念更新,引导家长同幼儿园自觉配合。

    同时,《幼儿好习惯培养追踪手册》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必备工具,帮助家长关注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表现并予以记录评价。“今天能主动礼貌问好,能自己独立吃饭,饭前便后主动洗手,亲子阅读15分钟,户外运动20分钟……”家长对照手册制定的标准,在家庭中不时提醒、督促孩子规范相关行为习惯,每天一个小目标,每月一个大目标,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养成了良好习惯。在此过程中,家长能看到孩子每天的进步,幼儿也能在不断成长中提升成就感和自信心。

    园校轮

    以园校联动驱动小学迎接挑战

    首先,园校联动“三个一致”驱动小学迎接挑战,即价值观一致,理念一致,行动一致。小学校长、一年级教师、各学科教研员共同参与,在每次研训、研修、研讨、研课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最后达成一致的价值观和理念。借此从被动教研、参与教研到主动教研。

    其次,通过小学每学期“六个一”活动主动做好入学适应的前期准备工作,即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开展一次沙龙、大班幼儿到小学体验一天生活、幼儿园孩子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一起参与一次升旗仪式、小学生到幼儿园分享一次小学生活(如何戴红领巾、怎样做好课前准备、放学回家如何完成作业等)、小学教师给幼儿园孩子上一节课、小学教师与幼儿园大班教师至少开展一次联合教研。

    再其次,通过幼儿园和小学商议,聚焦孩子们可能会不适应的环节,确立“六个通关”活动,即探索小学一天的生活、探索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探索上小学路上会经过什么、探索小学课间十分钟能做些什么、探索书包的秘密、探索文具盒的秘密,让幼儿园的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充满好奇。我园就幼儿疑惑的问题,与谢家湾小学展开联动。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活动、作息时间等也主动跟进这些探索。

    例如,围绕“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围绕“书包”的话题,也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书包上这么多口袋,是装什么的呀?”“一年级同学的书包里到底放了哪些东西呢?”“爸爸妈妈小时候背的是什么样的书包呢?”小学生就幼儿的疑惑给出了相应解答并示范了“这么多东西该如何整理”。通过趣味的游戏设计、充满挑战的提问、及时的鼓励,将小学生活更直观、更具体地呈现给幼儿,让其提前感受小学课堂的常规和学习氛围。幼儿满足了对小学的好奇,也消除了对小学的陌生感和不适感,还学会了小学生的许多必备技能。

    园社轮

    以园社互补驱动幼儿社会实践

    陈鹤琴指出:“幼儿与环境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越多,他的知识越丰富,他的能力也越充分。很难想象,一个脱离社区和社会环境成长的孩子,如何能学会与人相处、交往、分工与合作。”社区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有助于丰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园充分重视社区资源,让幼儿真实走进社区、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开展社会调查和系列实践活动。例如,在“我会坐轻轨”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乘坐轻轨等交通工具,帮助其了解乘坐公共交通的常识:主动购票、排队安检、有序乘坐,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发展;在“我是小义工”活动中,幼儿走进小区,打扫公共设施,擦椅子、浇花、清洁花台,还将主动制作的环保卡送给社区居民宣传环保小知识,幼儿公共文明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在“今天我当家”活动中,幼儿在家长志愿者的陪同下走进超市,制订购物计划、自主挑选食材、主动与工作人员交流、同伴合作购物、算账结账、给爸爸妈妈做一顿晚餐……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幼儿生活经验,开阔了幼儿眼界,发展了幼儿社会性认知,使他们形成了爱家园的情感,培养了集体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收获了自信。

    以“四轮驱动”助推幼小衔接,引领了家长与社区的协作,提升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促进了小学向幼儿园“靠拢”的理念与行动。通过对近三年毕业的幼儿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我园培养的孩子,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各方面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节奏,这就较好地解决了幼升小所引发的幼儿焦虑、家长焦虑和社会焦虑。

    (作者陶燕单位系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幼儿园,李传英单位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娃娃学皮影     下一篇:小地台 大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