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思维与课程思政路径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前,高校正在抓紧进行的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都是加快培养新时代拔尖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顶层设计和关键之举。

    新文科需要思维创新

    新文科的任务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具体任务包括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6个方面。

    新文科是站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展现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角度上作出的战略性安排,对高校文科课程建设、教师授课调整、学生学习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课程建设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的深度融通,以及文科与理工农医科的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文科教育的自我革新。教师要持续推动课程教育教学内容更新迭代,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要秉持文史哲促人修身铸魂、经管法助力治国理政、教育学培元育才、艺术学美人化人的学习理念,打破局限的学科认知和专业限制,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提升新文科的通识传承和知识创新能力。

    课程思政与新文科的契合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就是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目前,各个高校都在探索和实施符合自身特色、满足自身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然而,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多是从教学论的视角出发看待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系统的课程论重构思维。教学论的视角只是在原有课程中“+思政”,这容易导致“课程”和“思政”的“两张皮”问题。二是显性的理论课程和隐性的实践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不协调。一些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过分强调显性理论课程讲授模式、考核方式、评价形式的改革,忽视了作为实践育人环节的隐性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导致“言传思政”多于“身教思政”的一边倒问题。三是课程思政建设主导了教师授课,却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程思政改革的着力点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但不少专业课程硬性、过度融入思政元素,反而削弱了课程原本的专业性、知识性价值,让学生产生“专业课也变水”的想法。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点在于“融入”。这与新文科的任务和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新文科思维下的课程思政路径创新

    以新文科建设的思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发展,需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立足学科分类和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系统推进各学科体系课程思政的科学化、专业化路径建设,为课程思政改革奠定学科和课程基础。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学、医学、教育学和艺术学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性质,通过深入梳理教育教学特点、思维方法呈现和价值理念引领等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有机融入、科学融入,进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要推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改革,建立教与学双重、立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及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和考核的科学化转轨,并打造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和效果评价体系。

    二是立足教师能力和学生能力“双能力”体系建设,推动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效果走深走实。教师能力培养要抓住教学意识、教学手段、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着力点,通过课程思政系统化的平台建设予以培育,通过典型经验交流进行推广和复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实现学生专业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共同提升。要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为己任,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中掌握的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遵守、对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共识,转化为成长成才的能力,使他们更好承担起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奠基。课程思政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伟大时代精神,在信息化背景下推动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从而重塑课程思政课程文化和认识论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是搭建课程思政评价的科学体系,细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认定细则,激发教师主体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原动力。要对课程思政主体评价、过程评价、绩效评价进行分类指导,同时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认定的级别与方式。主动对接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化解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困难点,提炼和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经验并进行公开推广。

    五是注重挖掘实践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注重发挥隐性教育、滴灌理念的贯彻落实,让思政元素之“盐”融入实践课堂和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

    总之,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一脉相通,以新文科思维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既可以发挥好文科教育特有的价值塑造和道德培育功能,又可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人才培养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