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社恐”成正常社交拦路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就“社恐”话题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

    轻微“社恐”并无多大危害,至多不过让人社交时需要多做点心理建设罢了。当然,如果属于被确诊的严重社交恐惧症,则需要寻求专业治疗。在谈论“社恐”时,有必要辨别究竟属于何种类型,这样才不至于对“社恐”如临大敌或不以为意,进而做到对症下药。

    “社恐”出现甚至大为流行,有其社会根源。相较于传统的熟人社会和集体生活的无处不在,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更早地进入了陌生人社会,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衍生的各种新应用也让个体生存生活变得更为便捷。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更加高效的社交渠道,但一个个电子屏幕却把大家都限定在狭小的方寸空间里,线上社交越活络,线下社交恐惧可能变得越严重。

    个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也是“社恐”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意识不断觉醒,无形中使得很多人重视他者对自己的关注与反馈。在这种重视下,好的或坏的反馈都可能会被自己无限放大,有被“示众”的错觉。正因如此,很多人才在社交面前望而却步,害怕自己在公开场合说错话、做错事,从而觉得尴尬与影响自己的形象。与其面对未知风险,不如退一步对社交敬而远之,这便成了很多“社恐”大学生的为人处世心态。

    尽管轻微“社恐”无伤大雅,但还需警惕其成为正常人际交往的拦路虎。减少社交,封闭自我,似乎也能相安无事,可作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如果养成了对社交的恐惧习惯,那么在职场等领域显然无法顺利融入。而且,即便在大学校园,适当的社交也同样意义重大,其对于大学生的“三观”养成起着塑造作用。

    克服“社恐”,一方面要靠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年轻人提高自我认识,意识到被自己当作开玩笑挂在嘴边的“社恐”可能正在逐渐演变成真实的病症,并对自己的社交心态、社交能力构成负面影响,从而主动求变。例如,多从“键对键”转向“面对面”,让真真切切的社交成就感战胜对社交的未知恐惧。社交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提前设置议题、做好准备,增强自信,减少在社交场合的心虚感,也有助于克服“社恐”。

    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不断摆脱“社恐”创造条件。例如,高校多组织集体活动,把学生从封闭的宿舍、狭小的电子屏幕中“请出来”,用社交力量驱散“社恐”阴云。同时,也可组织“社恐”成因、如何规避等相关知识讲座,让大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于“社恐”较为严重的学生,还要协助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乃至医学治疗。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