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让你拼,不是让你比!为什么说中国式'比拼'如此害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6-04-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特雷西在美国

'爸爸真棒'在美国小伙伴特雷西上周的美国拼妈PK北大拼妈,一下子在各个平台红了。今天,特雷西又把这个问题往前聊了一步——我们所有的焦虑和不幸福,不是源自“拼”,而是“比”!


记得当初刚来美国的时候,我头一回去拜见儿子的老师莫尔。


我去见她的目的当然是想了解一下我儿子的学习情况,看他在非母语环境下学习,是不是还跟得上其他小朋友。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对美国教育有意见! 我们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莫尔老师,我儿子在学校表现怎样?”

“他很好啊,是个快乐的小伙子,他很喜欢笑,而且会有很多有趣的想法……”

“老师,我是说,他在班上的成绩怎么样?”

“他在学术上完全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教的他都能学会。”

“那他到底考几分呢?”

“我们K年级目前还没有考试。”(K相当于小学预备班)

“那他在学校排名多少?”

“我们没有排名。”

“呃,我的意思是,他在班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换句话说,到底有多少小朋友比他好呢?”

很显然,我的问题让老师很晕菜,她用尽耐心对我说:“小谁妈妈呀,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你让我怎么比呢?”


怎么不能比呢,我们中国人不都是这么比过来的吗?


我小时候就一直要参加各种考试啊,我上的都是不错的学校,很牛的高中,挺牛的大学,我的前半生就是在不停的考试和不断的被排名中度过的。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考试和排名,就没有我的今天!


可是莫尔老师接下来说了一句话:“小谁妈妈,你是想要一个比所有孩子都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happy(幸福快乐)的、healthy(健康)的孩子呢?”


谁让我是个爱思考的妈妈呢,听了老师的话,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

攀比伤害了我们的同情心



老师的话让我想到了我所知道的兄弟俩——


事实上,我认识的那个人是哥哥。话说这个哥哥,小时候是一枚学渣,一开始还好,他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小孩。


可是后来,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弟弟出生了,最可怕的是,他的弟弟还是个学霸!


“我的整个童年就是一个不断被我的学霸弟弟碾轧的悲催史你知道吗?我爸我妈给我开完家长会是垂头丧气的,给我弟弟开完家长会是扬眉吐气的。然后他们就不停地在我耳朵边唠叨:你要像你弟弟一样该多好,你要像你弟弟一样该多好,你弟弟永远第一名,你永远只有二十几名!”


那位哥哥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他现在是个事业非常成功的人,无论是住的房子开的车赚得钱都比他弟弟好得多和多得多,所以他才可以有勇气去回忆童年,思考人生。


“搞笑的是,现在我和我弟弟角色互换了,我变成我爸我妈的骄傲了,上次过年,我弟弟花半个月工资给我妈买了一件5000块的大衣,我妈居然对他说:‘你哥上次给我买了2万块的包包我还没来得及背呢!”


我相信,这对兄弟的父母,他们的本意其实是好的,他们只是想用“比较”——这个中国父母沿袭了千百年的万能武器来激励孩子进步——小时候是想激励哥哥好好学习,长大了是想激励弟弟努力赚钱、事业有成,或者再说得功利一些,是想通过攀比来激励两个人一起好好孝敬他们。


可是他们得到了什么结果呢?现在兄弟俩见面是这个情形——


“书呆子,你好!”

“暴发户,你好!”


爸爸妈妈,现在你们幸福吗?


哥哥对我说:“我活到40多岁,才意识到我从前真的对弟弟太刻薄了,可是我忍不住,我每次见到他就本能地觉得他很讨厌,其实仔细想想,他又真的讨厌在哪里呢?后来我明白了,我是在怪他偷走了我童年的幸福感啊。”



父母不恰当的比较,令兄弟关系陷入尴尬状态


这个故事是否似曾相识,对,在我们中国爸妈的嘴里,永远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对,“别人家的孩子”哪里都比我们更好,可是,“别人家的孩子”无疑是世界上最讨厌的人!


在哥哥和弟弟的故事里,“别人家的孩子”时而是弟弟,时而是哥哥。


等到了学校和社会,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又变成了学习第一名的孩子,业务比我强的精英,和挣钱比我多的那些人。


所以我们的心理很脆弱,我们一会儿是哥哥,一会儿又是弟弟。在我们的整个童年里,我们不是在碾轧别人,就是在被别人碾轧。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都是第一名。


所以我们拼尽全力奔跑,目标是超越一个又一个的假想敌,我们的生活很刺激,却完全忽略了路上的风景,我们得到第一的时候沾沾自喜,而当我们用尽全力也得不到第一的时候,我们会很嫉妒地说:


“呸!呸!呸!”


  • 看见比我们有钱的人,我们说:“那个人肯定是靠关系靠他爹”;

  • 看到比我拼比我牛的人,我们说:“他没准回头就离婚,改天就要得绝症!”

  • 真的看到得了绝症的,就上网跟贴哈哈哈:“叫你牛,你牛什么牛!”


看,其实从童年开始,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心,我们的善意,我们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和被比较中,被磨损殆尽。


放眼望去,原来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啊!


可是在这场比赛里,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赢家。


2

攀比偷走了团队意识



我儿子的班级有一项活动,叫做“披萨派对”。活动规则是这样的——


给每一个好好表现的小朋友发玻璃球,比如说,今天小红帮助了同学,奖励一个玻璃球,明天小明自觉擦好了全班的桌子,奖励一个玻璃球……所有的玻璃球放在一个大瓶子里,等到瓶子装满了,就举办一个披萨派对,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吃披萨做游戏。

我儿子积极性特别高,他还很聪明地找到了一个得到玻璃球的好方法——帮助忘记带饭的小朋友买午餐,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花掉了100多美金。


我觉得这个游戏太扯了,难道从来不做好事情的孩子最后也可以得到披萨吗?


我就对莫尔老师说:“我告诉你一个更好的办法吧,你每天统计每个孩子得到的玻璃球的数量,然后给他们排名次!得第一名最多的孩子可以吃最大的那块披萨!得最后一名的孩子没有披萨。”


莫尔老师又一次被我的智慧所折服了,她再一次用尽耐心对我说:“我们的游戏不光是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它更是一个团体活动,每个孩子都是作为团队的一分子在奋斗。每个人都会因为其他人的成就而感到由衷地高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