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教师朗读指导的几点策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6-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开学初的普遍听课情况来看,我们在说普通话和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大家作一些探讨。<?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教师授课时普通话存在的问题 

   (一)语音:平翘舌音不准  

    平翘舌音不准是我们在说普通话授课时最大的问题,在汉字中平舌音少,大约三百字左右,所以给大家印发了常用的平舌音声母字表和相应的词组练习,就是希望我们能在平时多一读练一练,平翘舌音说准了,普通话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这一学期在教师普通话基本功练习方面,重点就是检查平翘舌音的掌握情况。

   (二)语调:语调平直无变化

关于语调,我们在听课时发现有这几种现象:一是语调平直无变化,有的老师声音很高,上课始终是高昂的高音,有的老师声音很小,一直是一个调值,没有什么变化,班级里坐在后面的学生有些听不清。一节课下来,高音的就会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声音小的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不自觉溜号。二是有的老师在说话时降调多于升调,一句话快结束时大多变成了降调,就不能给学生振奋的感觉,三是有的老师喜欢说半截话,一句话说到一半时有意的停顿一下等学生往下接,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可能自己没觉得什么,但听着却并不舒服,给人的感觉不干脆不利落,也并不利于学生思考。其实不只是在朗读时我们要讲求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变化,注重声情并茂,就是在授课时也要注意这些变化。同样的教学设计,因为授课者的语音语调不同,所以教学的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在闲暇之余不妨说几句话用手机录下来听一听,这样你自己就能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自然也就能多注意多改正了。 

二、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

我们说好普通话归根结底是要指导学生说好普通话,教师的有效朗读是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服务的,所以,在语文课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就非常必要。成功的朗读,可以省去教师许多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品位。下面就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谈几点建议。

(一)纠正学生拖腔问题

从低年级到高年都有学生读词语、读课文、或者是在齐读数学概念时拖腔、拉长音现象,还有的同学唱读严重,特别是在齐读课文时,所以要随时纠正学生的拖腔习惯,不论是低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要把纠正学生的拖腔习惯当成重要的朗读指导方法,习惯的养成没有秘诀,只有随时抓、反复抓,坚持抓,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说话或读课文时没有拉长音的现象,那么这个班级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很不错。

(二)改进朗读指导方法

成功的朗读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方法进行指导,并对学生的朗读做恰当的评价是必要的。通过你的指导是否唤起了学生的真实情感,重音、停顿、快慢、升降是否恰如其分,为表情达意服务。这样的指导和评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感能力。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出现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有朗读要求,但没有朗读指导;能强调朗读技巧,如强调重音、速度快慢等等,但没有入情入境的朗读;有朗读评价,但缺乏指向性、针对性。如“读得不错”“读得很好”“还有更好的吗”“还可以重一些”“声音再响亮一些”等。对为什么读得好,为什么读得不好,怎样才能更好没有明确的指向,这样的评判和提示缺少指导价值,简单处理朗读技巧,只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而忽略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比如对重音的显示,有些教师只知道加大音量法,要学生读重些,响亮些,而不知道显示重音的方法是多样的,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运用。除加大音量显示重音外,我们在表达强烈感情时还可使用拖长音法,一字一顿法,夸张调值法,而在表达深沉凝重、含蓄内敛的细腻感情时,我们可用重音轻读法。同样,在处理停顿时,有时会忽略停顿时应该声断意连,要保持语气的连贯和一致。 

1.轻重相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为了使语义鲜明,把感情起伏,气氛变化表达出来,往往合理安排轻重。重读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重读能使听者对一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增加印象和分量。每篇文章都有文眼,每句话都有句眼,而这一些要着重表现的内容往往是重音所在。如低年级《乌鸦喝水》一文,讲的是乌鸦怎样想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因此,朗读的重音应落在“渴”“到处”、“瓶子”、 “想”、“升高”、“喝着”这几个词语上。再如,中年级《火烧云》一文主要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因此,表现色彩变化的词语和形状变化的词语要重读。再比如高年级《桥》一课中有这样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老师可以这样指导朗读:像泼,像倒。两个字就是一句话,读一读,什么感觉?能读出这种感觉么?当学生读的语势平缓时引导:读得再有力些!当学生语气加重时再指导:泼得再快些,倒得再猛些!学生语调就会短促有气势。再比如《祖父的园子》一课,陈霁老师指导学生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得再任性一点,还不够,再任性一些。这就比单纯的强调重音要好得多。

重音的声音显示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加大或加强音量法,把要强调、突出的词语读得重一些。《乌鸦喝水》中的一些重音就可用加大音量法来显示。二是拖长音节法,把要强调词语的音节拖长些,表达深挚的感情,或表现动作的艰难、缓慢。如:“一步一步努力往上面升起来”这句话中的“一步一步”可用拖长音节法来显示,表明太阳艰难上升的情景。三是一字一顿法,在强调的字词前后,都作必要的停顿,主要表现强烈的感情,还是以《桥》一课为例,比如:“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在“逼近”一词前面稍作停顿再一字一顿读出来,就读出味道了。 

与重读相对的是轻读,轻读也是一种用以突出某些字、词或短语的技巧方法。从音量上说,它是轻弱的,但却要求语气凝重,深沉感人,在某些特殊需要的地方使用,常常取得比加强音量更好的气氛效果。这种技巧可以称之为重音轻吐法,把要强调的字词减弱音势。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中有一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读这一句,就要轻轻的读,读出意境。《桥》一课中“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把“爬”字轻声读,也是一种强调,用轻声表达的是对老汉的担忧和牵挂。我们常说要有感情朗读,就是要求朗读时,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2.顿连适当,理清语言结构、更好表情达意。  

顿连,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顿歇和连接,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朗读中适当的顿连是为了更好表现作品的内容、语言结构和作品的感情,以增加有声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