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处方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7-03-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3.2 外洗方 蛇床子、明矾、苦参、茵陈、地肤子、金银花、薄荷、黄芩、臭椿、九里光、野菊花各10 g,花椒6 g,冰片3 g。每2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煎汁150 mL左右,分两次,外洗或涂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2 验案举例

  患儿李某,男,1岁。患儿生后3个月起,头面部即出现红斑、水疱甚至糜烂,滋水淋漓,有结痂。院外治疗无好转于200807来本院诊治。皮疹遍布躯干,烦哭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诊为湿疹,证属风湿热淫型,拟清热利湿,驱风止痒。予荆防扫毒剂,加苡仁10 g,丹皮、赤芍各6 g,3剂,每2日1剂,水煎服2次,并用外洗方3剂洗患处。6 d后湿疹明显好转,舌质红,苔黄腻减轻,继续以上治疗15 d后痊愈。之后再予健脾剂10 d健脾开胃,食欲、精神及面色好转,随访1个月无复发。

  3 体会

  湿疹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多发性皮肤病,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1]。较难确定本病的具体病因,但一般说来与遗传倾向、过敏体质有关。多发生于1~6个月的婴儿,皮疹常对称发生于面颊、额部及头皮,少数可累及胸背及上臂。形态见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脱屑等多形性损害,在头皮、眉部可有黄色脂溢性痂皮覆盖,瘙痒剧,皮疹反复发作一般可在2~3岁逐渐减轻而自愈[2]。西医无特效治疗,主要采用抗组胺药物和激素外用,常难以控制病情。婴幼儿湿疹中医称“奶癣”“胎癣”。《诸病源候论》言:“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外科正宗·奶癣》云:“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搏,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3]。

  李老认为小儿湿疹之病多以湿邪为害,由父母过食五辛等致湿热蕴结赋于胎儿,生后又复感风邪,风湿热淫外发肌肤所致。最常见的证型是风湿热淫,治疗应当从风、热、湿论治,予清热利湿,驱风止痒。荆防扫毒剂中板蓝根、金银花、土茯苓、苦参清热利湿,荆芥穗、防风、地肤子、刺蒺藜、白鲜皮、丝瓜络、茜草、九里光、蝉蜕驱风止痒,驱除在表之风邪,久病必瘀,故在方中加入川芎,可改善皮肤的局部循环,促进皮损的恢复,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根据“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洗方中蛇床子、明矾、苦参、茵陈、地肤子、金银花、薄荷、黄芩、臭椿、九里光、野菊花、花椒、冰片也能清热利湿、驱风止痒。外用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可减轻患儿的自觉症状,使局部皮损迅速消退。内服荆防扫毒剂配合外用外洗方治疗湿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一、外 治

  本病使用中药外治疗效很好。

1.将黄连或黄柏(黄连素片亦可),研极细末,拌芝麻油(或蛋黄油)涂患处,每日数次。

2.地肤子、白鲜皮、黄柏、防风各5克,煎浓汁,涂擦患处,每日数次,连用数日。

3.野菊花20克(根、茎、叶、花均可),煎浓汁涂患处,每日数次,连用数日。

4.土茯苓、生苡米各15克,煎水外涂(亦可同时内服),每日2次,每日1剂,连用3~4剂。

5.中成药洁尔阴外擦,按说明使用,每日数次,连用数日。

6.苦参、荆芥、白蒺藜各10克,水煎外涂患处。

二、其 他

针刺

  单独使用或配合以上疗法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取穴:曲池、足三里。配穴:血海、三阴交、合谷。每日1次,每次2~3穴,平补平泻。

  【防护】①尽量避免与过敏源的接触。②小儿不要吃得太饱,穿得太厚,室内要保持通风,空气要干爽清洁。

③多给小儿吃含钙的食物或服用钙片,可以减轻过敏。